大家好,我們的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對劉備特別偏心,不惜為他加持天使光環,設計了 “三讓徐州”的橋段。偌大一個徐州,陶謙看成燙手山芋,拼命往劉皇叔懷裏塞,一副老好人形象。在正史《三國志》裏,老陶可沒這麼好説話。
徐州曾出過一個才子張昭,品學兼優。慧眼識珠的陶謙要加以提拔,沒想到張昭不給面子,拒絕徵召。陶長官被惹毛了,不戴官帽就戴枷鎖,給我吃牢飯去。
幸虧江湖救急,有好朋友出面斡旋,張昭才逃出生天。
漢末大亂,張昭南渡到了江東(現在的江南),正遇上創業的孫策。二人有眼緣,一下子如魚得水,簡直可以媲美劉備和諸葛亮的天雷地火。
在公事上,孫策聘請張昭當長史(白宮幕僚長的級別),文武之事一概放手委任;在私交上,孫策待他亦師亦友,並請到家裏拜見自己的母親,如同異姓手足。
士為知己者死,張昭能不玩命幹?久而久之,中原士大夫逐漸聽説江東政通人和,頗有人寫信來猛誇他。
張昭犯了難。這些書信把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讓CEO看見,會不會有想法?可是藏起書信吧,又有私通外邦的嫌疑。
孫策聽説了,不虧豪傑之士,哈哈大笑:“從前齊桓公口口聲聲喊國相管仲為‘仲父’,所以做了春秋霸主。現在張老哥有本事,正好為我所用,功勞和美名不也是我的嗎!”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送孫策一個美號“小霸王”,小氣了。憑他這份氣度,響噹噹一個蓋世英雄。
孫策後來被刺客襲擊,傷重不治。去世前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交代道:“若仲謀(孫權字)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如果我這個弟弟能力不行,你上位好了。
這話耳熟吧?劉備駕崩前,也是這麼囑託諸葛亮的。
張昭才能不如諸葛亮,忠誠度差不多。眼見知己孫策永遠合上了眼,來不及悲痛,更沒有尋思自己怎麼上位,強忍眼淚一轉頭,發現孫權正悲悲慼慼伏在地上。
他走過去將孫權一把拉起來:“作為繼承人,當務之急是接過重任,建功立業。非常時期,孝廉怎能哭哭啼啼,效匹夫所為!”
孝廉是預備官員,孫權當時只有這麼一個空銜。小夥子無官無職,當然更缺乏威望。
張昭又拉着孫權走出門外,喝令武士列隊,然後把孫權扶上一匹馬,在文武官員的注視中,緩緩而行。
大家都明白,張昭作為孫策團隊的大總管,隆重推出孫權,表明繼承者名分已定,不可動搖,於是紛紛向馬背上的年輕人行禮。
孫策在東吳的根基還不牢固,英年早逝,人心動搖,不排除有人觀望,甚至起了異心。張昭當機立斷把孫權扶上馬,可謂一錘定音之舉,及時而且必要。十九歲的新任江東之主從此名正言順,可以暢行其志。
過了兩年,孫權的母親去世。臨終前再次把兒子託付給張昭。
孫權當了CEO,讓張昭留任長史,並視為自己的老師。可時間一長,尊禮之心就慢慢淡了,因為張老師説話直來直去,不中聽。
孫權喜歡打獵射老虎,他警告有危險;孫權和部下醉酒狂歡,他説像紂王。一天到晚“嗡嗡嗡嗡”,煩不煩啊!
東吳的事業越搞越興旺,管理團隊編制要擴大,並新設丞相的職位。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家都以為肯定給張昭,然而並沒有。
孫權自立為皇帝后,更嫌老師聒噪,解除了張昭的實際職務,讓他回家養老。
朝堂上安靜多了,孫大帝很滿意。
這天有蜀漢客人前來拜見。兩國既合作又競爭,使節往來,經常會鬥鬥嘴,希望壓對方一頭。所以來客毫不謙虛地自誇蜀漢朝廷上的種種美德,而東吳大臣居然反駁不得。
孫權長嘆一聲:“如果德高望重的張老師在這裏,對方怎麼好意思厚着臉皮吹噓?”第二天,派內宦慰問張昭,並請他上朝相見。
張昭來了。穩穩坐定,抬頭仰望着昔日的弟子説:“您的母親、哥哥不把老臣託付給陛下,而是把陛下託付給老臣,所以我一心盡臣節、報厚恩。可惜屢次得罪陛下,本以為就此告別朝堂,不料今日又蒙召見。老臣愚鈍,只知以忠義報效,死而後已。倘若要改弦易轍,苟且求取富貴,是萬萬做不到的。”
心硬如孫權,也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表達了自己的歉疚。
過了一陣,二人又鬧翻了。
遼東太守公孫淵,名義上屬於曹魏官吏,其實是一方霸主,維持着事實上的獨立。為了聯絡外援,願意向東吳稱臣。
孫權大喜,自己這個皇帝,終於有實力派來投靠了。當下興沖沖安排兩個大臣,帶了無數珍寶,要遠赴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急忙勸諫:“公孫淵懼怕魏國,才來求援。如果他改變主意,又想討好魏國,會殺了使節。到時候我們豈不成了笑柄。”
孫大帝沉浸在揚威外邦的美妙感覺中,哪裏聽得進,君臣反覆辯駁。最後大帝急眼了,手按刀柄發怒道:“吳國的士人,進宮拜見孤,出宮拜見你。孤敬重你,也算到了極點,卻多次被你在眾人面前折辱。孤常擔心控制不住會失手!”
“昭熟視權”,《三國志》細膩地描述當時的情形。
張昭久久地注視孫權。然後他説道:“臣自知説話不中聽,但還是要竭盡愚忠,因為太后駕崩前,把老臣叫到牀前,遺詔囑託的話還在耳旁。”
説完淚流滿面。
孫權把刀扔在地上,也哭了。
哭歸哭,原計劃不變,使節還是派了出去。張昭薑桂之性、老而彌辣,恨忠言不用,稱病不上朝。孫權大光其火,派人堆土,從外堵塞張家的大門。張昭也犯倔,在門內同樣用土封堵。
事情發展果如張昭預料,公孫淵殺了使節。孫權頗感後悔,幾次派人去張家慰問。張昭心寒,堅持不出來。孫權出宮,去張家大門口喊,張昭推説病重。孫權放火燒大門嚇唬他,張昭又關上了居室房門。
兩個人簡直像小孩胡鬧。最後孫權滅了火,張昭的兒子們一起把父親扶出來。孫權用車載着老師回宮,作了懇切的自我批評。君臣再次言歸於好,重申友誼地久天長。
不過,張昭至死未被孫權起用,平時不過在家讀書注經而已。
當年孫策臨危,把印綬傳給孫權,鼓勵他説:“率兵馬決勝於陣前,與天下英雄爭衡,你不如我;舉賢任能,讓他們各盡其職,我不如你。”
從孫氏兄弟對耿直忠臣的態度,可以看出孫策的境界,其實在孫權之上。所謂的“我不如你”云云,無非是替弟弟打氣。孫權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心眼卻未免小了點。
相關文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