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助力“高質量就業”

拿到學校的就業統計,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已不再只盯就業率這一數字,“更重要的是就業質量”。

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務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已成為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用工荒”和“就業難”並存的困境仍待解決。

此前,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在第11屆新華網教育論壇上就曾表示,面對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標應該有新的發展,“除了提升學生的薪資水平,更重要的是為他的工作做準備,這兩方面都要平衡好。特別是應用型、職業型高校,要更多地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做好準備”。

“高校肩挑兩頭,一頭是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一頭是學生的就業需求,產業離不開教育,教育也要建在產業帶上。”在許玲看來,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的銜接與就業質量密切相關。她在衡量就業質量時首先看的是對口就業率,“如果學生畢業時在本專業領域或更大的專業範疇內,找工作比較難,我們就要反思我們的專業結構合不合理、培養質量素質高不高等。”

尤其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認為,要實現“高質量就業”,更要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積極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強化內涵建設,調整學科結構,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具體來看,鄭亞莉表示,學校首先要進一步挖掘就業與供給側的結構融通度,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結合國家戰略決策的新思路和新變化,開展充分地調查研究和廣泛論證,合理培育和發展新專業,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建立更符合新的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教學課程標準,不斷優化人才供給側結構,使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知識理論儲備、技能技術水平、實踐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夠滿足國家建設的戰略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同時,鄭亞莉認為,學校要進一步挖掘就業與校企雙元育人實踐的緊密度,以產教融合推進高質量就業。比如,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邀請合作企業共同參與設計和開發專業課程,真正實現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基礎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進一步突出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培養。

“一個人從學歷教育中獲得的知識技能畢竟有限,大量知識技能還需要在工作生涯中不斷學習獲得。”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為,必須順應新時代新要求,啓動符合基本國情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新徵程,整合日趨健全的正規教育、相對分散的繼續教育,一併融入更具有包容性的終身學習制度體系之中,開創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格局,儘快形成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和學習方式,更加適應我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 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許玲也提出,當下產業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學習、終身享用”的思維已不適用。國家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也要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助力人才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企業和院校積極開展深度合作,比如企業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只靠挖人“搭便車”,也要為在職員工拓寬再教育渠道。而院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培訓在職員工,同時可融通職前和職後教育,更好讓教育與市場和社會需求對接。”許玲説。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台了《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等政策。“但產教融合的政策關鍵在落實。”許玲告訴記者,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的執行落地需要多部門聯合協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實施難度較大,這次她也帶來一份建議,呼籲建立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監測體系,同時建立產教融合政策監測系統運行的制度保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9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校如何助力“高質量就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