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亡之際,昔日橫掃六國的秦朝主力軍究竟在何方,或真為項羽所破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竹枝歌》:“三户亡秦信不虛,一朝兵起盡讙呼。”

大秦帝國,因其強盛與短暫而被歷史銘記。從感情色彩來看,秦朝無疑是慷慨激昂與悽美哀婉的統一。圍繞秦朝,我們總會提及中國歷史上首次統一全國的秦始皇、秦滅六國的軍事歷史傳奇,以及綿延千里的長城和千人千面的兵馬俑,併為之震撼。令人惋惜的是,這個曾經無比強盛的帝國,僅僅存於二世就流失於歷史洪波之中。

關於秦朝的滅亡,有各種各樣的説法。特別是\"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等一些充滿神秘色彩的預言,使得秦朝的覆滅原因更加撲朔迷離。相信不少人在初識項羽滅秦之時,心中難免疑惑,曾經如此強大的秦軍為何如此輕易被擊潰?項羽所破之秦軍,真的是當時的秦軍主力嗎?其中隱藏着怎樣的歷史真相呢?
戰國末期之時,秦國的秦孝公即位後,得助於商鞅之法,\"移風易俗\",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頒佈一系列改革法令,最終逐步使得秦國強盛起來。在秦國逐漸強大的這個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國的國土範圍不斷擴增,從商鞅取固陽之地,到奪取魏國的河西上郡地區等以後的一系列土地擴張進程,秦國一步步對外擴張。其後,秦惠文王繼續推行此前的強國之策,領土擴張至西北以及中原諸多地區。這為秦始皇橫掃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秦國擴張領土以及秦始皇兼併六國的主要力量源泉,除了秦國經濟政治實力的增強,更重要的是秦國實行有效的軍事制度,打造出具有帝國氣魄的秦軍。

秦軍橫掃六國的氣勢有多麼磅礴,現今也只能從歷史户籍的隻言片語中感受一二。《東周列國志》曾描述秦軍進攻趙國城池之時,\"鼓譟勒兵,聲如震霆,閼與城中,屋瓦皆為振動\",可見秦軍的勢不可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國從最初的邊陲小國成長為歷史上的第一帝國,以破竹之勢,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卻在短短十五年之內走向覆滅。秦末農民起義不斷,楚國項氏一族卻集合諸國餘力,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為大秦帝國敲響了喪鐘。一朝帝國,亡於二世,令人唏噓不已。
《東周列國志》
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人們有諸多看法。無論是秦朝大興徭役、實施暴政、法律制度嚴苛、內部紛爭、統治者昏庸腐敗,這些説法對秦朝的滅亡都存在一定合理性。受歷史文獻記載的影響,人們對秦朝的印象幾乎是\"暴政\"的代表,而宣稱\"伐無道,誅暴秦\"的起義者皆是正義的化身,自然秦朝的迅速覆滅也\"合乎情理\"。

實際上,秦朝走向終結的這個過程,仍然有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從歷史文獻對秦末戰爭的記述來看,秦國在鉅鹿之戰之前,仍舊是勝多負少,尤其是大秦帝國的名將章邯帶領的軍隊,可以説是當時帝國軍隊的主力之一,屢戰屢勝,令對手聞聲膽寒。秦帝國有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從鉅鹿之戰開始,迅速隕落呢?

拋開秦國內部始皇大興土木,以及胡亥繼位後,宦官趙高亂政等因素不説,大秦帝國軍隊之強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其他諸國殘餘勢力面前。擁有如此強大的帝國軍隊,秦朝卻沒能守住王朝的大門,或者説,沒能緩解外部勢力對秦朝的侵襲,覆滅之速度超出一個強大帝國該有的氣勢。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大秦帝國主力軍的分散。換句話來説,很可能項楚所破之秦軍,並非真正的秦軍主力,而之所以能快速取勝破強秦,是有秦軍分散勢弱之因。
秦國地處邊陲,西北是戎狄,東邊為六國。秦朝兼併六國以後,並沒有徹底解決西北部戎狄的威脅。秦朝剛剛統一天下,實行一系列統治策略和政治制度,並沒有完全穩定下來。而此時,西北部戎狄卻逐漸強盛起來,成為秦始皇不得不重視的國家危機。此時,塞外的胡戎發展迅速,一度達到\"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鍾計\"的繁盛。《晉書》也曾記載:\"嬴劉之際,匈奴最強\",説的正是秦朝至西漢初期,戎狄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晉書》

秦始皇在疆土西北境修築長城,亦是為了防禦西北部戎狄,甚至一度派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人。至秦末,胡亥即位,西北戎狄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緩解。即使秦朝內部混亂,農民起義不斷,六國殘餘勢力蠢蠢欲動,更有楚軍的襲擊,秦朝統治者不得不派軍北上,抵禦戎狄。特別是在項楚攻秦之際,章邯部軍作為秦朝王師之軍,與王離部軍皆將大部分兵卒派往北部,一起抵禦戎狄的侵襲。如此,在面對楚軍之時,秦軍很難再集合從前強大的軍隊,鉅鹿之戰時,秦軍實際軍隊人數亦遠不如從前,最終一朝被破。

歷史的迷人之處,大概就在於它有諸多遺憾與謎題,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卻又讓人無能為力。至今,我們對秦朝覆滅的原因也只能根據史籍做出分析,具體當時情況如何,已經不得而知。而導致秦亡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個,一定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從秦末之際,秦朝面對內患而終不忘御外,正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所在。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