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馬利為何堅決離開愛爾蘭?無法替堂兄報仇,周密計劃如同廢紙

立志成為一名職業軍人的蒙哥馬利,始終認為“軍事是一門終生研究的學問”。但經過了一戰血與火的洗禮、4年的參謀工作,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軍事理論十分匱乏,他很珍惜在坎伯利參謀學院深造的機會。當然,這也是晉升的關鍵。

在參謀學院一年的學習,蒙哥馬利可以説是一個“有心人”。儘管教學與實戰結合得不多,方法“老套”,但基礎理論的學習,還是讓他受益匪淺。結業時,他要求去駐守愛爾蘭的第17步兵旅,因為那裏在打仗,難道他是一個戰爭狂嗎?

他要去愛爾蘭,為堂兄報仇。

蒙哥馬利到第17旅報到時,正是愛爾蘭獨立戰爭激烈的時候。作為原陸軍部參謀,他完全可以選擇重返陸軍部,或者在國內任職。儘管“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軍校畢業生的去向。也要徵求一下本人意見,他為什麼選擇去愛爾蘭呢?

首先,其堂兄豪休.蒙哥馬利中校,在愛爾蘭遭到襲擊,與其他10名情報官一同身亡。倆人關係很好,即使在炮火連天的一戰期間,依然保持着密切聯繫,堂兄的不幸讓他十分悲痛,他來到堂兄遇難的地方,發誓要為其報仇雪恨,血債血償。

其次,一年的理論學習,讓他對如何帶兵、作戰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對一戰期間自己的戰術心得,也進行了更多的改良。與愛爾蘭的戰爭,正是檢驗成效的好去處,他不是一個戰爭狂人,但需要通過實戰,來實踐自己對現代軍事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一戰剛結束,這些經歷過生死的軍官們,並不太願意再上戰場,尤其是向曾經的同胞開槍,兩頭不落好的事沒人願意幹。但蒙哥馬利不這麼想,他認為,能到“王牌部隊”的第17旅去歷練,對以後的晉升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其實,愛爾蘭的民族獨立運動由來已久,他們在極力擺脱英國的殖民統治。起初,傲慢的英軍根本看不上一羣衣衫襤褸的農民,以及市民組成的反抗大軍;可是,反抗大軍在當地民眾的支持和增援下,採取偷襲等游擊戰術,將英軍打得落花流水。

面對反英浪潮,英國上下也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給予愛爾蘭人自治,但以陸軍大臣丘吉爾為首的強硬派,表示堅決鎮壓。蒙哥馬利儘管也在猶豫和思考這個問題,但他對這場戰爭的正義性,並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要為堂兄報仇。

躊躇滿志的蒙哥馬利,制定的作戰計劃根本無法實施。

1920年底,蒙哥馬利擔任第17步兵旅參謀長,這個旅是當時英軍最好的一個旅,也是駐守愛爾蘭官兵數量最大的一個旅,下轄7個營。後來,愛爾蘭人鬧獨立,為遏制事態擴大又增加了2個營,指揮這麼一支龐大的部隊,蒙哥馬利很自豪。

一到任,他就使出渾身數解制定對付叛軍的計劃。這不僅有軍人職業的使命擔當,並將自己的戰術理論,通過實戰進行檢驗;而且堂兄被愛爾蘭人殺害的仇,是一定要報的。超編後的旅部事務儘管十分繁雜,但無法阻擋他消滅叛軍的決心。

一是,他在科克城建立了情報中心,負責找到叛軍盤踞的地點,以及他們將要襲擊的目標。蒙哥馬利對於愛爾蘭人“小而散”的游擊戰術,還是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打擊對方的關鍵就是情報,只有準確的情報,才能讓部隊“有的放矢”。

二是,將全旅分散至各個戰略要地,並下達一系列作戰要求和命令。由於內容多,不得不把它們裝訂成冊,取名為《第17步兵旅重要指示摘要》,各級軍官人手一冊,內容涵蓋了作戰、巡邏、通訊和運輸,甚至包括了聯絡密碼和行動編號。

更重要的是,他要求各營組建一支“快速縱隊”。“以快制快,以小治小”,並採取步步為營的措施,縮小愛爾蘭軍隊的活動範圍,並“聚而殲之”。從這個計劃看,蒙哥馬利可是做足了“功課”,足見其一舉解決愛爾蘭問題的決心。

但現實還是狠狠地給了蒙哥馬利“一耳光”。儘管愛爾蘭軍隊武器陳舊、人員混雜,簡直就不像是支軍隊,但他們“來無影,去無蹤”,攪得英軍整日不得安寧,並在當地民眾的掩護下,頻頻出擊,而英軍按照情報去圍剿,常常是“人去樓空”。

幾個月來,第17旅並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反而損失慘重。也就是説,蒙哥馬利費盡心機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擬定的計劃成了一張廢紙,連對手在哪裏都找不到,如何報仇雪恨。無情的事實深深地刺激着他,曾經的自信蕩然無存。

從不關心政治的蒙哥馬利,開始思考戰爭的正義性。

1921年,隨着愛爾蘭人尋求民族獨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與英軍進行着殊死搏鬥,蒙哥馬利所在的第17旅,處處被動挨打、苦不堪言。在倫敦,越來越多的人對政府表示不滿,強硬的丘吉爾也被迫離職,要求分治的呼聲越來越高。

痛定思痛,蒙哥馬利開始認真分析這場戰爭。一方面,自己努力做到事無鉅細、面面俱到,計劃雖稱不上是完美,但對付一羣不像軍隊的“叛軍”綽綽有餘,為什麼反被“吊打”呢?問題就在於,英軍要對付的不是一羣人,而是整個民族。

也就是説,不到1萬人的第17步兵旅,去對付擁有幾百萬人的凱爾特民族,顯然是“杯水車薪”。換句話説,再好的戰術也難以解決民族問題。當然,蒙哥馬利步步為營、穩妥的戰術原則,對游擊戰術來説,根本就是一無是處、毫無作用。

另一方面,在愛爾蘭,蒙哥馬利親眼看到窮困的愛爾蘭人,因饑荒餓死的人比比皆是,人們起來反抗有“官逼民反”的意思。如果無力“照顧”愛爾蘭,就應該給他們自治權利,儘管堂兄之死,他耿耿於懷,但終究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犧牲品。

於是,蒙哥馬利得出一個結論,英軍應撤離愛爾蘭,繼續駐守毫無意義。這也許是他在這場戰爭中唯一正確的選擇,如今要做的就是,部隊不再主動出擊,保證不再有傷亡出現。隨着愛爾蘭正式獨立,第17旅也在忙着收拾行裝,準備回國。

兩年多的折騰,第17旅的官兵心力交瘁,早就想盡快離開這個“不受歡迎”的地方。蒙哥馬利也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尤其是自己制定的“周密”計劃,充分顯示了一年參謀學院深造的成果,結果連實施的機會都沒有,他不免失望至極。

好在,他的努力得到了英軍作戰部的注意,認為是“可造之才”,詢問其是否願意到國內的第8步兵旅任參謀長?蒙哥馬利當即表示同意。原來,他早就想離開這個“傷心地”,不僅堂兄的仇無法可報,而且自己的戰術成果,也得不到實踐。

蒙哥馬利儘管帶着失望回到國內,但很快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訓練中去。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戰術理念沒有什麼錯誤,就是用錯了地方,甚至固執地相信,在將來一定會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他如今要做就是“以軍營為家”,爭取更高的晉升。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3 字。

轉載請註明: 蒙哥馬利為何堅決離開愛爾蘭?無法替堂兄報仇,周密計劃如同廢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