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韋驊、王鏡宇)今年4月,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此次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該文件,説明與以往相比,開始有更高的層面關注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但是體教融合的一些原有矛盾並沒有因為關注度更高、參與面更廣而發生轉移。在高水平運動員培養的過程中,學生的學訓矛盾依然突出,這其中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認知方面的問題。
鍾秉樞表示,作為“學”與“訓”的兩面,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都需要時間,二者的矛盾普遍存在,但在中學和大學,又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特別大,以至於幾乎沒有訓練時間。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文化課學習負擔大大減輕,相反訓練時間則會成倍增加。
“大部分學生在中學時代的學習負擔很重,導致他們在運動訓練方面欠下來很多賬,”鍾秉樞認為如果到了大學之後再去提高運動能力,在有些項目上的可能性就很低了。“這個人或許已經定型了,即便沒有定型,要全面改善他的身體素質,包括心肺功能、呼吸功能,難度都非常高,那麼這個時候他的訓練時長和訓練量就會有大幅度上升。”
鍾秉樞説,這種訓練和學習不平衡的關係應該在中學時就加以處理,而非到大學才着手解決。而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減輕中學生的學業負擔,二是精簡中學和大學的訓練時間。
“中學要解決的就是現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所呼籲的減輕學業負擔,學業負擔不解決,騰不出時間來讓孩子們進行更多的鍛鍊,這個事就很難辦。好在教育部門近來出台了各種文件,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這就使得未來包括初中、高中學生參與運動的時間和機會在增加,這是一個從中學開始解決的。”
如何精簡訓練時間?鍾秉樞説,專業運動隊幾乎是全天訓練或者一天幾練,每天八個小時很正常。然後一週幾乎七練,稍微好一點的也是一週六練。“如果這種情況延續到中學和高校,那麼學生只能對學業説拜拜,實際上這就要求我們大幅壓縮訓練時間,提高訓練質量。”
鍾秉樞告訴記者,他在對國外高校運動隊的考察調研中發現,多個國家對學生的運動時長提出了要求,比如規定運動隊每週訓練時間不得超過20小時。
“而我們現在是沒有,我們目前只對業餘體校提的是每週不得少於多少的文化課時長,但沒有説訓練時間不得高於多少。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學的學業負擔不得超過多少,那麼反過來同樣亦需要提出運動訓練的時間不得高於多少。這樣的話才能給所有的運動隊和高校創造一個公平的競賽環境,大家都在相同的時間內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而不是單純地靠增加訓練負擔。”鍾秉樞説。
把上述要求真正落實到工作之中,才有可能解決學訓的矛盾,而落實好的關鍵,就是科學訓練。要做到科學訓練,首先第一條就是優秀教練的到位。
“科學訓練倒過來,又要求我們高校教練員水平的繼續提升,這就跟我們文化課教育是一樣,比方説減少學生課外作業的時間,可能一些老師就不知道怎麼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我們在訓練中首先要提升教練員的執教水平,這個是必須要進行的。”鍾秉樞説。
如果説優秀教練員是實現科學訓練的微觀層面,那麼宏觀層面來看,就要求國家做好宏觀佈局和頂層設計,搭建完整的訓練體系。
鍾秉樞説:“隨着訓練手段的不斷進步,每支運動隊都應該擁有複合型的教練團隊。除了負責專業技術的教練,還應該配備心理、科研、數據、飲食等各方面的輔助人員。”
鍾秉樞表示,之所以要宏觀佈局,是因為以目前的條件,每所高校都不單獨具備這個力量,即便是像清華、北大這樣在高水平運動隊方面做得最出色的高校,也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是如果説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要承擔為國家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的任務,那麼就得做這件事。
“國家整個的佈局、高校的佈局、什麼項目佈局到哪些學校,這樣的話,原有國家體育系統的科研力量,訓練基地可以更好地和這些高校結合,進行有機匹配。”
鍾秉樞還談到,從意識的層面,外界的觀念也應該有所改變,對高校運動員普通看待,但又區別對待。
在採訪中,鍾秉樞點出了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目前存在的問題。他指出,高水平運動隊的學生進入高校校門後往往會被當成“另類”:學校對他們的學業關心不夠,考試也不嚴格,造成的後果就是這批學生畢業後,社會也把他們看成“另類”,他拿到了專業的文憑,卻不敢找相應的工作。
“實際上這種做法對我們高校運動隊建設是一個極大的傷害。學生就在這兒訓練,然後參加一般的比賽,拿到大學的文憑,結果不敢拿它找專業的工作,回頭還得到體育行業、部門去找,可他本來學的也許是管理學、新聞學、語言學,所以這就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同時也使得外界對他們產生一種負面的認識。到最後,有些人就把進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當成了進大學的一個跳板,來了以後也不好好訓練,同時覺得自己也不可能練出高水平。”
鍾秉樞強調,高校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把他們當作普通學生,按照相同的標準嚴格管理。但同時他們又相對特殊,畢竟擔負着訓練任務,這就要求校方在教學模式上另闢蹊徑。
“實際上國外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我們幾年前曾經調查了十個國家,他們在運動員的培養上和其他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但培養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比如小班上課、遠程教育,選擇最優秀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指導,把他們考試、教學的形式進行一種變化。從這個角度看,顯然我們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做得還不夠,還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對這些學生進行輔導。”
鍾秉樞表示,國外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都是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研究和管理, 這樣的話才能保證他們既出運動成績,又能成為高校合格的畢業生,所以這個也是我們高校在認識上需要真正落實和解決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