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位清華大學志願者打造線上閲讀課——鄉村兒童的“雲端伴讀人”

300多位清華大學志願者打造線上閲讀課——鄉村兒童的“雲端伴讀人”

  提起湘西,很多人的腦中會浮現出沈從文筆下温柔、靜謐、遠離世俗的邊城。但另一面,湘西山地面積佔土地總面積的75%,交通相對閉塞。2019年暑假的一番調研,讓從小在這裏長大的周康林發現,其實孩子們很想讀書、喜歡看故事,鄉村小學也換上了新課桌和圖書室。但是,“接觸書籍老舊、閲讀課程少、讀書沒人陪”仍是鄉村地區孩子們閲讀面臨的問題。

  “超過74%鄉村兒童一年閲讀課外讀物低於10本,一本課外讀物都沒有的佔到了20%。”這些數據讓周康林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於是,考入清華大學後不久,他和幾位同學籌劃成立“清華大學薪火實踐書海童遊支隊”,招募志願者為鄉村地區的小學生改善閲讀環境,做起了孩子們的“雲端伴讀人”。

  小時候,身為語文教師的母親經常帶他去借書,《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球地球》《窗邊的小豆豆》都是他的最愛。“閲讀讓我知道,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我和周圍的環境,在遠方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酷愛閲讀的他,希望閲讀的力量也能幫助更多的鄉村地區的孩子。

  擺在他們眼前的頭號難題就是“書少”。“孩子們接觸到的書籍比較老舊,一些書籍的內容也不合孩子們的胃口。”於是,志願者們參照教育部為中小學生推薦的書目,聯繫愛心團體和企業,引進了1200餘本新書,惠及三所學校的上萬名孩子。志願者們還通過錄制閲讀分享視頻,陪着孩子們一起閲讀。這些視頻會直接交付給鄉村小學,由老師在課件或者閲讀課上播放。

  想要真正成為孩子們在閲讀上的夥伴,就必須走進孩子的內心。項目團隊中有來自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的志願者,為了保障授課視頻的輸出質量,周康林邀請來學心理學的博士生學姐給志願者們培訓。

  “給小朋友們講書,並不需要強調這本書多麼有名,某個段落有什麼作用,更重要的是找到書籍和孩子們的相關性,利用炊煙、落日這些在他們世界中的常見場景引入,從而激發閲讀慾望,鼓勵他們自主完成閲讀。”在清華讀博士的苗心曾受邀給“書海童遊”團隊的志願者們做心理學分享,後來,她自己也加入了志願者的隊伍。

  每逢寒暑假,志願者們和孩子們雖然相隔甚遠,但也會因為書籍成為最親密的雲端夥伴。志願者們嘗試着用直播、一對一溝通、建立微信羣等方式,和孩子們分享書籍裏的故事和人生。“在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觀察,就像法布爾探索真理那樣。”“張哥哥講的《上下五千年》我最喜歡聽,我太喜歡聽故事了!每天晚上我都要爺爺給我講個故事才會睡着。”孩子們的這些反饋,讓“雲端伴讀人”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去年暑假,同在清華大學的張栩月和何田加入到“雲端伴讀人”的隊伍。張栩月的父親從小在湘西地區長大,一直關心鄉村地區的教育發展。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她對鄉村地區的教育也有了很濃厚的興趣。給鄉村孩子上課後,閲讀分享前出一道思考題是她的特色,“希望這樣設計能激發孩子們的思考,真正走入書中呈現的世界。”

  而何田剛入學時,就關注到了“書海童遊”團隊招募志願者,她半分也沒有猶豫,就報了名。她給孩子們分享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本書雖然沒什麼驚天動地的情節,但是在閲讀中能感受到‘成長好像在很不經意的瞬間發生了’。”何田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孩子們發現自己的成長,接受自己慢慢長大,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清華大學的志願者們,給年幼的孩子帶來的不僅是書中的故事,還有對外界環境的想象與嚮往。“老師,我想看看清華是什麼樣子的!”在一對一的閲讀授課的過程中,一位小學生向志願者黃龍羣提出了這樣的請求。開學返校後,黃龍羣拿上手機,打開攝像頭,向這位同學展示了清華的建築,一起雲遊了食堂、體育場和圖書館,滿足了這位同學對於清華的好奇。

  “我們的工作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補充再重要也僅僅是補充。”該項目團隊的負責人邵瑞朋認為,閲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讓閲讀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學校起到的作用最為重要。在“書海童遊”團隊的建議下,合作小學都會定期舉辦辯論賽或者讀書討論會,孩子們爭相表達在《西遊記》中最喜歡的角色,討論《窗邊的小豆豆》中的主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孩子。“話題是什麼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孩子們在閲讀後的思考。”周康林説。

  如今,“書海童遊”團隊已經從最初的6個人,發展到了現在的300多人,他們的目光也從湘西投向了全國各地的鄉村小學。在這羣志願者的努力下,團隊促成了9所愛心書屋的建立,它們分佈在湖南、江西、四川等各地。團隊為孩子們募集的2萬餘冊圖書,“入住”這些圖書館,等待着一雙雙清澈天真的眼睛。

  實習生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7 字。

轉載請註明: 300多位清華大學志願者打造線上閲讀課——鄉村兒童的“雲端伴讀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