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看待大學招收研究生都想要自己本校的學生?本學校學生質量真的會比其他學校高嗎?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現在高校教育界存在着一條歧視生態鏈。

一類校:985,211高校。

二類校:位居985,211之下,省市屬高校,多以“**大學”命名。

三類校:位居普通大學之下,一般以“**學院”命名,公立校,事業單位性質。

四類校:三本院校,民營企業辦學模式,學費高,分數線低。

這樣一套生態鏈中,一類校看不起二類校,二類校看不起三類校,三類看不起四類。這屬於高校外部歧視鏈條。

各級生態鏈中,還有歧視,排名靠前的看不起排名靠後的,一線城市的高校看不起二線三線的城市。

在高校內部,每個層級也有自己的歧視生態鏈:一本專業看不起二本專業;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學科看不起非重點學科;熱門學科看不起冷門學科。

這種歧視生態鏈,像極了錢鍾書《圍城》裏描述的情形:

“理學院的學生看不起工學院的,工學院的學生看不起文學院的,文學院的學生裏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學系的,哲學系的看不起社會學系的,社會學系的看不起教育學系的,教育學系的學生沒有學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裏的先生。”

為了擺脱這條風行於大學校園內外的無形的歧視產業鏈,考研,儘量攀升到生態鏈的上端就成為眾多考生不二的選擇。

表現在考研究生的時候,三類四類校考生選擇考二類校,二類校考生選擇考一類校,一類校考生選擇考頂尖極名校,頂尖級名校畢業生選擇或留校保研或出國讀研。

在這樣一個生態鏈之下,除了三四類院校實在無可選擇,一二類院校的選擇自由度是比較大的。選擇中“就高不就低”是常態思維。一類,二類校導師與其挑三類校,四類校的學生,不如挑自己本校的學生。這裏有一個刻板印象,總覺得本科所佔有的優勢會延續到研究生環節。當然,還有情感因素,自己的學生,知根知底,總比“外人”要強吧。

這意味着,如果你輸在了起點,要在終點贏回來,你面臨的挑戰和要克服的障礙比別人多出了不止幾倍。

這也正是你問題中提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