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桃之夭夭

1、大欺小

魯哀公時,中國已步入春秋末期。晉、楚實力消減,只能自保。吳、越相爭正處於膠着,而秦國則在黃河以西埋頭髮展,暫時無暇東顧。中原大地事實上處於盟主缺位狀態,諸侯國各自為戰,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混亂局面復現。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魯國雖是中小諸侯,也開始欺負比它更小的邾國,時不時打人家一下,順便搶點土地什麼的。前488年,魯國大夫季康子率軍伐邾,攻入邾國都城,將邾隱公擄回魯國囚禁。邾國原本長期附庸於魯國,此時受欺於魯,邾大夫茅夷鴻於是帶了五匹帛和四張熟牛皮跑去吳國求助。從邾大夫所帶的禮物來看,邾國的實力實在也小得可以了。次年春末,吳國答應邾大夫的請求,出兵討伐魯國,雙方打了個平手。吳國主動提出停戰並開出條件,魯國自知無法相與抗衡,只好與吳國簽了城下之盟。魯國失了些面子,吳國基本達到教訓魯國的目的,事情就此了結,吳國退兵。

2、綠帽子

當年五月,吳軍剛走,齊國部隊又開進魯國。起因有二:一是幾年前齊悼公還是公子陽生的時候流亡在魯國,魯大夫季康子那時將自己的妹妹季姬許嫁給他。不久公子陽生在齊國陳氏家族的支持下歸國繼位,成為新任齊侯。他派人去魯國迎接妻子,不料季姬卻與自己的同族叔叔通姦,季康子不敢將妹子送往齊國。齊侯戴了綠帽子,自然非常惱怒。二是魯國伐邾,齊國不願旁觀,也想插手諸侯事務,借打擊魯國扶持邾國來樹立自己權威。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齊悼公出兵魯國時順帶向剛剛撤兵的吳國發出了邀請,希望雙方聯手教訓魯國。不過還沒等吳國表態,齊、魯雙方就達成了和解,魯國將囚禁的邾隱公放回邾國,又忙不迭把季姬送到齊國。季姬到齊國之後深受寵愛,齊悼公絲毫不介意頭上那頂綠帽子。

次年春天,齊侯派大夫公孟綽出使吳國,告訴吳王夫差説事情已搞定,吳國不用出兵了。吳王夫差顯然不是個任人擺佈的主,他説:“寡人當時已經領受齊侯之命,現在你們又改變主意,寡人無所適從,改日將親自上門討教於齊侯。”夫差這番話的意思是要登門問罪,這就為來年吳國伐齊埋下了伏筆。

3、鄎之戰

前486年冬,吳王夫差派大夫前往魯國,要求魯國派兵協助吳國一起攻打齊國。這種看似出乎意料、隨時轉換立場的做法,其實是春秋政治的常態。當吳國強大之後,欲圖霸中原,首先必須逼迫周邊中小諸侯臣服。它對魯國就是這樣做的:夫差曾經要求魯國按朝貢天子的規格向自己獻以百牢之禮,魯國沒有辦法只能從命;吳國出兵打仗,規定魯國必須派出八百乘的軍隊隨從作戰,魯國也只能照辦。如此等等,都是盟主和諸侯之間權力與義務的體現。當然,吳王要魯國獻以百牢之禮,實屬僭越,赤裸裸地將自己等同於周王了。

前485年春,邾隱公因在國內待不下去又跑到魯國避難,由於他是齊國外甥,所以沒住幾天又從魯國跑去了齊國。與此同時,吳、魯、邾三國組成聯軍向齊國發起討伐,進入齊國南部邊境,駐師於鄎地。此時齊國發生內亂,上台僅四年的齊悼公被殺。齊國派使者將情況通報給吳軍,吳王夫差原本計劃親自上門向齊悼公討教切磋,沒想到對方卻死了,於是在帳篷外面大哭了三天以示悲傷。此時吳國大夫徐承另率水師部隊在沿海登陸,被齊國擊敗,吳國於是退兵,春季作戰遂不了了之。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4、郊之戰

轉眼到了次年春天,齊國大夫國書、高無丕率軍攻打魯國,以報復魯國年前參與吳國討伐齊國的鄎之戰。魯國政權及實力此時全由“三桓”家族所掌握,季氏獨佔其半。當齊國大軍壓境,季孫(季康子)向他的家宰(家臣之長)冉求(孔子弟子)徵求對策意見。冉求説:“季氏守國,孟孫氏和叔孫氏外出抵禦。”季孫説:“那兩家不會同意。”冉求説:“那就讓他們不必遠出,在近郊抗敵。”季孫把這意見告訴那兩家,但孟孫和叔孫不肯。冉求説:“既然如此,那就請國君坐鎮國都,季氏一家出兵,背城而戰。這樣還不願意參戰的話就算不上魯國人了。就兵力而言,魯國的戰車要多於齊國此次派來的戰車,就算只以季氏的戰車出戰也多於對方,您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孟孫氏和叔孫氏不願意參戰就算了,反正政權總還在季氏手中。國政既集於您一身,事到臨頭而不戰,將成為您的恥辱,日後將無法並列於諸侯。”季孫於是聽從冉求的意見單獨出戰,孟孫氏和叔孫氏臉上掛不住,也只好磨磨蹭蹭派出人馬。

主要諸侯國家當中魯國算是較為弱小的,整個春秋期間都沒獨立打過什麼像樣的戰爭,通常只是派兵追隨晉國和齊國出戰,再就是拿周邊小微國家練練手出出氣而已。這回單獨與強大的齊國對戰,“三桓”顧慮重重也是自然。

當齊軍自稷曲打過來時,壕溝這邊的魯軍誰都不願主動出擊,都只靜靜觀望。無奈之下,冉求三發號令,然後帶領自己自己的三百親兵越過壕溝率先衝了出去。這樣,魯國其他部隊才跟在後面往前衝。

春秋時的戰鬥往往簡單明瞭,如果一方發起衝擊,另一方抵擋不了,隊形一散就差不多可以宣佈Game over! 這一戰的情況便是如此,冉求的部隊事先做了準備,他們以長矛為主要進攻武器,所以這幾百號人很快突入齊軍內部並砍下八十顆對方甲士的腦袋,齊軍頓時亂作一團,有人開始奔走逃跑,齊軍因此隊形不整。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戰鬥的結果當然是魯國贏了,《左傳》為此不惜筆墨,記下了許多瑣碎情節,算是為魯國所取得的少有戰績好好宣揚了一番。

5、艾陵之戰

齊魯近郊之戰過後,魯國立即加入吳國戰隊,於當年五月隨同由夫差親自率領的吳軍一道入侵齊國。

面對強敵,齊國雖完全沒有信心,但又表現得同仇敵愾、鬥志昂揚。陳僖子(即陳乞,陳氏家族宗主)對他弟弟陳書説:“你如果能夠戰死疆場,我則一定能夠得志。”意思是如果弟弟戰死,那陳氏家族在國內的政治地位將進一步加強。大夫宗子陽與閭丘明二人相互勉勵,大夫公孫夏預言説:“此二人必死。”戰鬥將要開始,公孫夏命令他的下屬一起高歌《虞殯》,以一曲輓歌來表達戰士必死的決心。大夫陳子行則讓他的士兵人人口中含上一塊玉石,古時只有死人下葬時才口中含玉,陳子行以此表示必死決心。大夫公孫揮為了激勵士兵,下令説:“吳人頭髮短,你們都帶上長繩,以便於捆綁敵人屍首。”吳國地處東南,一貫保有“斷髮紋身”的野蠻民族特徵,公孫揮因有此説。大夫東郭書説:“三戰必死,我如今三戰矣,將死於此。”意思屢上戰場者早晚戰死,自己已多次出征上陣,這回終難免一死。陳乞的弟弟陳書則説:“此次出征,我只聽見鼓聲,聽不見鳴金之聲了。”(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古時作戰擊鼓而進,鳴金而退,陳書這番話的意思是自己有進無退,同樣表達必死決心。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五月二十七日,雙方戰於艾陵。儘管齊軍都抱了必死之心,但雙方實力對比擺在那裏,結果仍如他們自己所料,齊國大敗。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人均戰死,屍首被吳軍所獲。此外,吳軍還繳獲對方戰車八百乘,割取敵軍甲士首級三千。因為魯國出兵相助,吳王覺得有面子,就將這些戰利品都送給了魯國。(不然,千里迢迢帶回吳國?)

上一篇:何患無君——呂氏齊國的最後時光 | 左傳拾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9 字。

轉載請註明: 聞鼓不聞金—齊、魯、吳三國小演義 | 左傳拾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