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隊伍。由於環境惡劣,紅軍的戀情也更像峭壁上的百合花,既讓人為感動,又讓人為其坎坷曲折而唏噓不已。比如,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和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茅盾之弟沈澤民這一對革命伴侶,就幾經磨難,最終還是沒能白頭到老。
(張琴秋)
張琴秋第一次和沈澤民認識,是在她的小學同學孔德沚的家裏。
當時,張琴秋在上海愛國女校讀書,而孔德沚是她在石門振華女校非常要好的女同學。
張琴秋記得,當時從振華女校畢業後,由於家境優渥,張琴秋的父母並不反對她繼續出外求學。而孔德沚卻只在石門振華女校僅讀了一年半的書,就因為婆婆多病,退學侍奉婆婆去了。
張琴秋先後又到杭州女子師範學校和上海愛國女校讀書。
張琴秋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孔德沚也隨婆婆一起從鄉下被丈夫接到了上海。
説起來,孔德沚的丈夫茅盾,當時已經是《小説月報》的編輯,且在文壇上已經頗有名氣。但他雖然受了不少新思想的影響,卻並沒有拋棄孔德沚這位舊式妻子(包辦婚姻)。反而他看孔德沚文化不高,還親自教她讀書識字,因此夫妻二人感情頗融洽。
上海遇故友,張琴秋和孔德沚都高興不已。於是在孔德沚的邀請下,張琴秋成了她家的常客。
也就是在那裏,張琴秋認識了茅盾的弟弟沈澤民。
沈澤民受哥哥影響,從小就在讀書上很有天分。他先考取了南京河海工程學校,後又順利地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是個很有文才的青年。
沈澤民大張琴秋2歲,由於大家年紀相仿,再加上又志趣相投,因此關係頗為親厚。
其實,當時的茅盾和沈澤民兩兄弟,已經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且他們還利用工作的便利條件,在黨內從事着重要的職務。比如茅盾當時擔任的是中央聯絡員的職務,主要負責把黨在各地基層的信件轉給中央。而沈澤民則在那一時期撰寫了大量的社會評論和革命文學作品,同時他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
受茅盾和沈澤民兩兄弟的影響,張琴秋對共產主義也略有聽聞。
1923年,張琴秋學業結束後,在茅盾的建議下,又考取了南京美術專科學校。
在張琴秋準備前往南京讀書的時候,正好沈澤民也接到中央任務,要到南京去建立黨組織,所以兩人便結伴而行。
(沈澤民和茅盾)
在南京的時候,沈澤民順利完成了黨交給他的任務,於是他便到到南京美術專科學校去探望張琴秋,並且還對她多有鼓勵,甚至還和她約定,待下一次來南京後,一定要陪她好好逛一逛南京的名勝古蹟。
可惜這個約定,最終因張琴秋得了傷寒沒能實現。
由於張琴秋病得很重,再加上家庭又出現了變故,經濟上無法再支撐她繼續學習,所以她只得以“休養”的名義辦理了退學手續。
沈澤民得知後,很為張琴秋擔心,於是在百忙中還抽出時間來,親自護送她回家,一路上對她更是照顧有加。
沈澤民的行徑感動了張琴秋,自那以後,兩人的心貼得更近了。
病癒後,張琴秋為了謀生,又回到了她兒時讀書的學校做了一名教師。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琴秋才算真正接觸社會。但是這社會卻讓她看到了更多黑暗醜陋的東西,軍閥混戰帶給人民的苦痛,苛捐雜税把人民壓得喘不過氣來,官吏的腐敗,社會的黑暗……無不讓她覺得難過和茫然。
於是,苦悶的張琴秋把她所看所聽和所想都寫在了給沈澤民的信中。
看了張琴秋的信,沈澤民意識到她是一位會獨立思考,有思想有志向的年輕人,於是在給她的回信中,沈澤民特意寄給她一些進步書刊。
在沈澤民的影響和幫助下,張琴秋對共產主義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兩人在討論革命思想的同時,感情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1924年,張琴秋辭掉了教師的工作,再次到了上海,並寄住在茅盾家。
此時的沈澤民已經是上海大學社會系教授,於是他建議張琴秋報考上海大學社會系。而張琴秋憑着優異的成績果然如願以償,從此兩人在課堂上時常相見,不過一個在上面講,一個在下面聽。其中像張琴秋和沈澤民這種情況的,在班上還有一對,那就是社會系主任瞿秋白和妻子楊之華。
(張琴秋)
在入學數月後,張琴秋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而她的介紹人正是楊之華。到年底時,由於張琴秋在革命工作上表現出色,得以加入中國共產黨。
可以説在這一年裏,張琴秋在革命鬥爭中成長得很快,同時她和沈澤民的感情也迅速升温,到她入黨不久,兩人便在同志和朋友們的見證下,舉行了新式婚禮。
結為夫婦後,沈澤民便在茅盾旁邊租了一處房子安頓下來。而和他們相鄰的還有一對革命夫妻,那正是瞿秋白和楊之華。
在一羣志同道合的人中,張琴秋過得非常充實,再加上她和沈澤民不僅是夫妻,還是革命事業上的好搭檔,這一切都讓張琴秋感到既高興又幸福。
不過,革命同志是沒有閒暇時光的,由於建黨不久,還有許多革命工作要幹,所以張琴秋在婚後一直從事女工運動。而她和沈澤民兩人常常一天也見不到一面,彼此都非常忙碌。
1925年,沈澤民和張琴秋還投入到上海的工人運動中。為了做好反帝鬥爭,他們聯合工會組織的力量,發動工人和大學生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對帝國主義遊行示威。
同時,為了激起更多人的覺醒,張琴秋還和向警予等人編排了《顧正紅之死》(顧正紅為五卅慘案犧牲者),而沈澤民則在《熱血日報》上撰寫時評,呼籲大家務必團結起來,唯有革命才是救國之道等。
同年11月,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張琴秋被選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與她一同去的還有張聞天、王稼祥等100多人。
儘管在那裏,張琴秋得到了更加系統的學習,但是在她的心裏,卻一直想念着沈澤民。
讓張琴秋高興的是,在1926年,沈澤民作為中國職工代表團之一為了參加國際職工大會,也來到了莫斯科。
夫妻相見,自然高興不已,而在會議結束後,沈澤民也被要求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這樣一來,兩人終於有了難得的平靜生活。
(莫斯科中山大學遺址)
在學習之餘,沈澤民帶着懷有身孕的張琴秋,在風景優美的莫斯科散步流連。這段時間,應該是張琴秋和沈澤民最快樂的時光了。
同年夏天,22歲的張琴秋在莫斯科生下了女兒張瑪婭。
為了照顧孩子,張琴秋休學一年,待她再去讀書的時候,她由於留了一級,便和楊尚昆等人成了同學。
1930年,大革命失敗後,由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內出現了不少追隨托洛茨基,反對斯大林的反動學生,學校不得不宣佈“停辦”。
這樣一來,學業尚未完成的張琴秋,也只能回國等待分配工作了。
考慮到國內的形勢複雜,再加上革命尚未成功,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所以張琴秋在和沈澤民商量後,最終還是把年幼的女兒留在了蘇聯國際兒童醫院。
1931年,回到國內不久的沈澤民,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並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
為了貫徹會議精神,沈澤民又被改任為鄂豫皖省委書記。
為了配合沈澤民的工作,組織同時任命張琴秋為蘇區彭楊軍事學校政治部主任。
起初,學生們見張琴秋是個女同志,就有小瞧她的意思。
沒想到每天只要號角一響,張琴秋就會第一個出現在操場上。
她穿着整潔的灰色軍裝,扎着皮帶,腰上彆着手槍,整個人看上去又幹練又好看。本來學校裏就沒什麼女教官,她的出現無疑給學校增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很快,大家就發現張琴秋可不是個花瓶,她能文能武,喊口令練操都不輸於男性教官,同時她還很會做思想工作。
(根據張琴秋改編的電視劇人物)
最難得的是,自從張琴秋來後,她還教女學員們跳蘇聯海軍舞,還教她們跳烏克蘭舞,這大大地緩解了學習的緊張。因此不光女學員愛跳,男學員也跟着學起來。
不過此時黨內由於“左”傾錯誤,導致紅軍內部出現了動盪,一時局面非常被動。而野心勃勃的蔣中正看到這種情況,認為圍剿紅軍的時機成熟,所以在他的命令下,20萬中央軍開始進攻鄂豫皖蘇區紅軍。
儘管紅軍浴血奮戰,但由於兵力懸殊,在第四次圍剿失敗後,不得不向西部轉移。
沈澤民認為他是蘇區省委書記,不能在這個時候拋棄羣眾,所以他堅持留下來繼續戰鬥。
而已經擔任73師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則必須服從命令,隨大部隊轉移到西部。
沈澤民的身體很差,再加上長期勞累,又吃得很差,因此他的肺病時有復發。特別是在被中央軍圍剿的這段時間,勞心勞力的沈澤民更是沒日沒夜地撲在工作上,以致咳血不止。
由於擔心沈澤民的身體,張琴秋在轉移前一晚和沈澤民見了一面,請求他先放下工作,到上海去醫治病情。但沈澤民認為此時他絕不能離開,所以再次委婉地拒絕了張琴秋的好意。
張琴秋沒想到,這次的分別,竟然成了他們的生離死別。
原來,在張琴秋和大部隊轉移後,沈澤民便作為蘇區最高領導人,建立了游擊隊。並利用有利地形和靈活多變的作戰方式,和敵人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沈澤民的肺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再加上他又患了上瘧疾,所以到最後只能靠着戰士用擔架抬着他了。
1933年,沈澤民重病而亡,卒年31歲。
張琴秋得知後,淚眼婆娑。但她顧不得悲痛,便又投入到革命戰爭中去了。
新中國成立後,組織對於烈士的安葬非常重視。在1963年,經組織安排,沈澤民的遷葬追悼會在紅安隆重舉行。
此時兩鬢斑白的張琴秋帶着女兒瑪婭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她説,是沈澤民讓她找到了黨,也是沈澤民把他領上了革命道路……在説這話的時候,張琴秋更是淚如雨下,幾度哽咽。
(參考史料:《黨史文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