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學生時代總是避免不了要寫作文,很多小學生的作文不是天馬行空,就是真情實感,你有看過你家孩子的作文嗎?是否有看過孩子眼中的你呢?

趙女士是在和老師的交流中無意間知道了女兒作文中的自己,但是她並沒有感到驚喜,在孩子的日記中,她在看到了雙工家庭的"心酸"。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女兒作文裏的爸爸媽媽

趙女士和丈夫就跟城市中很多白領一樣,每天都疲於奔命,很少過問女兒的成績,只有在期末考完後,看到女兒拿回的成績單,她才知道女兒的成績下降了如此之多。

她很疑惑,但並沒有急着責罵孩子,她給女兒班主任發信息,詢問女兒最近的學習情況,但班主任接下來對她説的話卻讓她二丈摸不着頭腦。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趙女士通過手機詢問老師女兒成績怎麼下降了這麼多,沒想到老師直接一句:"請問您是孩子的哪一位親屬?"趙女士哭笑不得回覆:"我是她媽媽呀!"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然而,接下來老師的回覆就更讓趙女士發懵了:"您回家了呀!她爸爸出來了沒有?"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趙女士看得這些話有點懵,她直接問老師什麼意思,直到這時她才瞭解到,在孩子的作文裏,自己 "被出走",丈夫更慘,直接"被坐牢"。

父母沒有和孩子形成依戀關係

班主任告訴趙女士,在女兒的作文《我的家人》裏,她寫了自己的父親因違法犯罪而蹲監獄,母親則是因此神經失常,後來離家出走了。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而老師還特意問過孩子,孩子説都是真的,而因為總是爺爺奶奶去接送,便也覺得不好和老人家説些什麼。

趙女士看後無言以對,怎麼也沒想到,第一次找老師交流,會是這樣的"畫風"。

李玫瑾教授就曾説:"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在上面的案例中,女兒明顯沒有和父母產生好依戀關係,甚至她從心底認為父母已經"離開了"。

很多雙工家庭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幾近為零的交流,很容易產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重塑與孩子的依戀關係呢?

父母如何重塑與孩子的依戀關係

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的情況並不少見,那麼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盡到父母的責任,這裏的責任不只指的是物質上給孩子滿足,更要在精神上同孩子緊密聯繫,養成良好親子關係。

第一點,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生活中很多父母充其量只是"陪着",並不能算"陪伴",比如一回到家就坐在孩子旁邊玩手機,讓孩子在另一旁搭積木或者玩其他電子產品,以為自己已經陪了孩子一兩個小時,其實就跟"隱性父母"一樣,在孩子心裏父母仍然是"出走"的情況。

高質量陪伴要求的不是"量",而是"質",即便只能放下手機陪孩子十分鐘,也比過"陪着"的一兩小時。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第二點,多關心孩子的生活日常

父母們常常抱怨孩子不願和自己講在學校裏的學習和同伴關係,甚至一回到家就把門緊緊關起來,不知道在做什麼。

其實不能怪孩子,這其實就表明了生活中父母並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威嚴太甚,孩子無法説出心裏話。

父母要做到嚴慈相濟,既不可以一味批評,也不可以一味驕縱,把握好適度的原則,才不容易讓孩子陷入逆反心理或者無法無天的情況。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第三點,在孩子早期儘量多陪伴

李玫瑾教授認為,3歲之前的孩子都需要依戀,因此父母一定要在這個時期將父母陪伴時間放在第一位,一個孩子如果一直在老人身邊長大,那麼一旦老人去世了,情況就會很麻煩。孩子從小沒有和父母培養起自然的依戀關係,將來父母的教育將會很難進行,甚至會造成更大的矛盾。

陪伴孩子從來不是簡單的事,但親子關係的養成是平時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父母若想要在孩子身邊有存在感,就必須真正走進孩子心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2 字。

轉載請註明: “她爸出來了沒有?”寶媽第一次和老師交流,才知自己“被出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