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裏?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
在很多人看來,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比如在疆域面積上,韓國比不上越國、蜀國、巴國等諸侯國。再比如巔峯時期的實力,韓國甚至比不上宋國、中山國等諸侯國。尤其是中山國,曾是趙國的心腹大患。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裏?
一、消滅鄭國,奠定七雄的基礎
首先,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在三家分晉後,韓國的疆域明顯小於趙國和魏國。一定程度上,魏國和趙國在三家分晉後,天然就擁有成為大國的基礎了。而就韓國來説,則需要吞併鄭國,從而奠定自己作為戰國七雄的基礎。
鄭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之一,歷史悠久,疆域為今河南新鄭一帶,與晉國接壤。公元前769年,鄭武公遷鄭國於河南,建都於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對於鄭國來説,佔據了當時中原的核心位置,擁有相對較強的實力。三家分晉後,鄭國和韓國接壤。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在吞併鄭國後,韓國疆域得到擴張,也獲得了易守難攻的都城,這無疑成為韓國能夠在戰國時期立足的重要基礎。
二、申不害變法,增強韓國實力
在戰國時期,是否進行了變法,成為戰國七雄和其他諸侯國的重要區別。比如在戰國時期,魯國、衞國、鄭國、越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沒有變法的情況。而就戰國七雄,則相繼進行了變法,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等。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變法,使韓國君主的權力得到加強,國內局勢保持平穩,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而這,自然有申不害變法的功勞了,正如同秦國能夠消滅山東六國,同樣離不開商鞅變法的推行。
三、韓國的鐵礦資源,以及由此製造的兵器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是“韓國北據鞏洛、成皋山河之固,西有宜陽、商阪關塞之險,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強弓勁弩皆出自於韓。”而這,顯然是韓國能夠位列七雄,讓周邊大國都不敢輕視的重要原因。
在戰國時期,坐擁宜陽鐵山,冶鐵鍛造手工業發達,武器裝備精良。所以韓國的冶鐵技術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另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中期,秦國發起了宜陽之戰,也即進攻了韓國的重鎮宜陽,其目的之一應該就是奪取韓國的鐵礦資源,並藉此製造出更加鋭利的兵器。在戰國時期,憑藉着先進的兵器,韓國能夠守住周邊大國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沒有這些兵器上的幫助,韓國很可能就沒辦法堅持到戰國末期了,更沒資格成為七雄之一。
四、韓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最後,韓國是不強,但這卻並不是韓國本身的問題,而是韓國限於其天然的地理情況所導致的。因為其坐落於中原腹地,所以也導致了韓國成為了戰國之中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國。再加上其周圍還都是強國大國,所以韓國在領土面積上始終無法得到重大突破,故而,這才是韓國積弱的根本原因。但是,正是位於各個諸侯國之間,促使韓國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重要,也即誰能佔據韓國,就能直接輻射到周邊的諸侯國。
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開始的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國第一個就吞併了韓國,這是因為不攻佔韓國的話,接下來不管是進攻趙國魏國,還是齊國楚國,都不太方便了。再比如韓國的上黨郡地區,更是戰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對清代山西省下轄的遼州、沁州兩州與潞安府、澤州府兩府一帶的雅稱 。即今天的晉中市榆社左權,長治市,晉城市一帶。“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説。為了爭奪上黨郡,秦國和趙國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
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韓國可以在各個大國之間縱橫,甚至擁有了朝秦暮楚的客觀條件。而這,自然也是韓國能夠在戰國時期苦苦支撐到公元前230年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越國、宋國、巴國、蜀國、中山國等大國,都沒能堅持到戰國末期,所以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這些諸侯國即便在某些方面強於韓國,也沒能位列七雄。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