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咱們家窮,你要努力讀書改變命運”。這幾乎是一代父母的教育口頭禪。
受“窮人孩子早當家”的傳統思想影響,中國父母“哭窮式教育”流傳已久。大多數父母,不管真窮還是假窮,家長們對於“哭窮教育”都有一個美好期許——孩子知道家裏條件不好,會更努力奮鬥。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呢?
同事小賈畢業於985大學,才能出色,不到30歲的年齡就晉升了公司主管,拿着不菲的薪資。
小賈屬於“享受型”人士,月初的時候大魚大肉,看到喜歡的物品不管價格高低,咬着牙關也要買下來。但同事們都知道,小賈似乎特別不善於理財,每到月尾的最後幾天,他的生活就格外窘迫,有時候還要靠向同事臨時借錢週轉度日。
辦公室有前輩看不過去,私下裏提點小賈要懂得合理理財,別做月光族。沒想到小賈卻暗地裏倒苦水:不是我想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而是小時候壓抑得太苦了。
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小賈給同事們談及他幼時的經歷,父母都是國營企業職工,但整個家屬大院裏就屬他生活得“最窮”。向父母提出買新球鞋,父母總是推託這雙都沒爛,怎麼又買新的?向父母提出買新玩具,父母總説那些東西沒用,耽誤學習。末了,父母還會語重心長地加上一句:咱們家窮,你要懂事!
家裏沒錢,想要的東西不能要,這成了小賈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努力讀書的他雖然也在學業成就上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但經濟自由之後的小賈有一種“報復性的消費心理”。遇到喜歡的東西總是想買下來,以彌補童年的遺憾。
像小賈一樣童年“物質缺失”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一種是如同小賈一樣存有“報復性消費心理”,而另一種則是節約過火,成為朋友眼中的另類,連帶基本的社交圈都失去了。
很明顯,中國式哭窮教育並沒有帶來家長預想的成功,相反給孩子成年後留下了“後遺症”。
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仍舊給孩子傳遞“哭窮教育”的父母該引起反思。為什麼哭窮教育拖了孩子的後腿?其實這跟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有關。
育家默克爾説:
因此父母千萬別忽視兒童早期的金錢教育,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談錢?這是一門大學問!
1)讓孩子明白錢從何處而來
金錢對於孩子來説一開始是很抽象的概念,通過口頭傳遞的方式孩子也無法理解。最好的辦法是帶孩子實地去考察,到底錢從何處而來。
具體的方法可以是,有條件的父母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地,讓孩子瞭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從而讓孩子明白爸媽賺錢的辛苦。讓孩子明白勞動是賺取金錢的重要途徑,父母可以在家設置家務課堂,邀請孩子體驗家務,用自己的勞動賺錢,讓明白付出才有收穫的真理。
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2)讓孩子自主學會用錢
移動支付的崛起,讓現金貨幣的流通開始減少,但家長還是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製造親自用錢的機會,準備一些零錢讓孩子自己去付錢。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做一個購物遊戲,給孩子固定金額的錢,讓孩子在可支配的金錢範圍內自行去選購自己喜歡的物品,如果超過了這個金額,那麼孩子要學會自己取捨購買物品。
3)合理規劃用錢,學會理財
認識錢幣,學會用錢都不及孩子學會理財重要。等到孩子7歲左右,家長可以養成定期給孩子零花錢的計劃,讓其自主支配。一開始孩子或許圖新鮮,三下五除二就花了精光,這時候父母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理財方法,比如説:記賬。
這個過程父母要給予孩子信任,也要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只有孩子在一次次的花錢實踐中,才能掌握好“用錢”的尺度,讓孩子分清楚“必須要買”和“非必須要買品”。
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金錢觀的建立絕非是一觸而就,而是日常生活點滴的培養,而金錢觀的啓蒙老師正是孩子的父母。
作為父母不要談“錢”而色變,而是要循序漸進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引入金錢的概念,並且放手給予孩子實踐的機會,這樣隨着孩子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的金錢觀就會逐漸完善。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跳不出窮人圈,跟能力關係不大,而是因這種教育世代相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