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士生待遇還有哪些辦法

提高博士生待遇還有哪些辦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近日,媒體報道了博士生“月收入低”“錢不夠花”的現象。“三十而難立”,是當下很多博士生面臨的問題。來自學業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常常讓他們感到“很焦慮”。

早在2007年,時任國務院學位辦主任、中科院院士楊玉良就在一次論壇上提出,當前我國博士生的生活過得“不體面”,他提倡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據楊玉良院士介紹,當時博士生的月收入大約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與法國的每人每月800歐元、德國的每人每月1200歐元差距很遠,這種局面直接導致眾多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優秀學生不得不在碩士畢業後及早就業,或申請獎學金出國留學。

2017年,國家提高博士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將中央高校博士生從每生每年1.2萬元提高到1.5萬元,地方高校博士生從每生每年不低於1萬元提高到不低於1.3萬元,使得平均每人每月補貼再增長約250元。不過,要提高博士生的收入,讓廣大博士生能安心學業與科研,僅靠提高國家助學金是不現實的。只有採取多元且精準的方式,才能讓博士生獲得與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相匹配的支持。

精準提高博士生待遇,是指在向博士生髮放助學金基礎上,通過健全導師資助制,以及博士助教制度,有針對性地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把提高待遇與培養相結合。教育部在2004年就提出,要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實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繫的導師資助制,要求導師要拿出課題經費的一部分支付給研究生,用於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也是發達國家資助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基本制度。

不同學科的導師可以根據本學科培養博士生的要求,給予博士生相應的資助,如果導師資助博士生的費用每月可達3000元左右,那加上國家助學金,博士生每月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但推進導師資助制,在現實中遭遇一定阻力,原因在於如果導師沒有研究課題,或者課題經費不足,就很難資助研究生。另外,導師資助學生,如果不明確導師權責,就可能出現把導師變為學生的“老闆”,把學生變為“打工仔”,比如,學生被教師支配去做與攻讀學位無關的事務。

因此,健全的導師資助制,需要有健全的導師制,包括改革學術管理與評價體系,明確導師的權責邊界,既要保證導師在招生培養上的話語權,又要防止導師濫用職權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當然,由於不同學科的導師經費資源不同,博士生所從事的研究活動也不同,有不同的收入也是正常的。

推進博士生助教制度,則既可培養鍛鍊博士生,又給予博士生相應的助教經費,以此提高博士生待遇。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即“三助一輔”)工作的意見》,要求將研究生“三助一輔”所需經費納入研究生培養經費進行統籌安排。近年來,我國已有多所高校明確要求所有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擔任至少一門課程(本科生課程或研究生課程均可)的教學助理,完成一定的教學助理工作量。

從不同高校的情況看,還有學校通過獎勵發表高水平論文,來提高博士生待遇,這也是精準提高博士生待遇的一方面措施。但需要處理好激發學生科研熱情,與破除唯論文論的關係。總之,要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就需要給博士生創造能潛心開展學術研究、攻讀博士學位的環境。提高博士生待遇的過程,也是建立健全博士生培養機制的過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8 字。

轉載請註明: 提高博士生待遇還有哪些辦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