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才引進、科技獲獎、成果產出……清華北大校長“比拼”十年科研成績單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經典

7月19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佈採訪活動第八場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改革發展的有關成效。會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高校副校長,在現場展示了各自學校這十年來的科研成績單。

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介紹稱,這十年來,北京大學探索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和評估機制,加強青年人才戰略儲備。數據顯示,目前學校教師隊伍中36到50歲教師較為集中;新引進人才中青年教師佔比達90%以上。

同時,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推動科研與育人緊密結合,積極鼓勵研究生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據悉,北京大學依託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聯合研發先進節點工藝等深度合作,聯合培養工程碩士300餘名,近三年95%以上的畢業生投身國家集成電路產業。

另據介紹,2020年,北京大學與莫斯科大學牽頭成立了中俄數學中心,着力打造世界級數學研究高地。針對我國“出生缺陷”重大難題,喬傑院士、謝曉亮院士、湯富酬教授團隊在全球首創胚胎着牀前遺傳學診斷系列新方法,為我國每年數百萬家庭帶來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圍繞人類文明起源等重大問題,大力推進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的深度交叉,持續產出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成果。

北京大學副校長孫慶偉介紹北京大學十年科技創新成效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也在會上介紹稱,2012年以來,清華大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和一等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首位,38項創新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上,曾嶸介紹稱,清華大學積極實施龍頭企業戰略合作計劃和產學研融合專項計劃,瞄準“真問題”、堅持“有組織科研”,統籌推動重大科研任務攻關。

據介紹,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始終堅持“大團隊攻關,多學科交叉”的科研組織模式,歷經三代人、數百位科學家30多年艱苦努力,與華能、中核共同研發建設的全球首台固有安全的模塊式高温氣冷堆核電站於去年12月併網發電,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飛躍,團隊帶頭人王大中院士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再比如,清華大學路新春教授團隊長期深耕化學機械拋光技術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公司是目前國內唯一能夠提供12英寸CMP商業機型的高端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打破了國際巨頭在此領域數十年的壟斷。

曾嶸表示,2018年以來,清華大學自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先後佈局成立了航空發動機研究院、集成電路學院、碳中和研究院,瞄準“卡脖子”問題,發揮高校人才與學科優勢開展科研攻關。

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介紹清華大學十年科技創新成效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編輯 王禾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