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教育關乎千家萬户,關乎每個人的發展

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濃厚氛圍

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甘肅省教育廳特推出專欄

“我們的教育故事”

用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一幀幀視頻

講述您

成長路上的喜悦收穫

教書育人的堅守感悟

家庭教育的幸福瞬間

支持教育的情懷擔當

……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

1986年,剛參加工作的我來到了草原深處的村級小學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仁多瑪村小,映入眼簾的是土牆圍成的校園,土棚搭建的校舍。走進教師宿舍,一堆火炕、一台生牛糞火的爐子、一張缺了一條腿用磚頭支撐的學生課桌,課桌上放着一盞煤油燈,這便是教師住宿、辦公的全部家當了。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鄉村村級小學校舍)

這是一所五年制完全村級小學,全校共有五個年級,一百多名學生,我們五名教師,身兼數職,教授語文、數學、體育、美術、音樂課的教學工作,從早上到下午放學一直奔波於各教室之間,樂此不疲。

要放月假了,老校長説:“小王,明天你可以回家了,給你安排好了回家的馬,回去以後一定要把馬喂得飽飽的,這是學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我激動的一整夜沒睡着,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就起牀了,熟練地躍上馬背,沿着羊腸小道飛奔而去,在馬背上盡情的享受着草原美景。

1995,學校改名為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仁多瑪小學。轉眼間十年過去了,鄉村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黨和政府落實二期義教項目建設工程,我們的學校要蓋新校舍了。老校長去教育局開完教育工作會,激動地顧不上休息,騎着馬奔走相告:“我們要修磚瓦房啦,學校要搬遷啦!”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二期義教項目落實後的村級小學)

經過四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新校舍竣工了。三棟紅牆紅瓦排成“品”字形結構,正中間是國旗台,校舍寬敞明亮,師生們的高興勁兒沒法用語言表達。紅牆紅瓦的新校舍,在藍天、草地的襯托下,猶如一顆鑲嵌在草原深處的紅瑪瑙。

校門口曬太陽的老阿爸豎起了大拇指説:“啊嘖嘖!我們這裏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

又到週末,老校長把我叫到辦公室説:“小王,最近辛苦啦,你騎車回家吧,別忘了隨時鎖車。”騎上老校長嶄新的永久牌自行車,沿着彎曲的山路,我不由自主的哼起了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匆匆間過了十年,黨和國家給草原深處送來了教育“大禮包”,“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徹底解決了牧民子女入學的後顧之憂,牧區孩子入學不僅免除了學雜費、教科書費,還補助了寄宿生生活費書本費,還能在學校吃上可口的熱飯菜,校園裏的學生一下子多了起來。校門口的老阿媽激動地説:“娃們能在這麼好的學校裏上學,都是國家的政策好啊!”

十年又過去了,隨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不斷推進,昔日的紅磚紅瓦校舍在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中成了人們永遠的記憶,兩幢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學樓裏配備了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音樂舞蹈教室、實驗儀器教室,教室裏安裝了“班班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以前只有在大城市的學校裏才看得到的設施設備,如今在偏僻的草原深處也有了!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後的學校面貌)

如今,沒有人再喊“小王”了,因為“小王”已經成了“老王”,一批批學生走出了大山,走進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又有一批批高校畢業的草原兒女,加入了草原奔小康的大軍中。

老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目睹了在黨和國家各項教育政策、惠民政策的沐浴下,草原村級小學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草原深處教育發展的輝煌歷程。

今天又到週末,老王把順路的學生送回家後,臉上掛滿了自豪感和幸福感。他開着自己小汽車,沿着寬闊的柏油路回家了……

作者:王佩明(合作市佐蓋曼瑪鎮中心小學 教師 )

審核:劉小溪 鄭芃生

編輯:馬嘉瑩

聲明:此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作者和甘肅省教育廳共同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分享

點收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7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十年:小王變老王 土棚變新樓|我們的教育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