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考古新發現怛羅斯戰場,高仙芝為何渡河背水一戰
觀古今看世界編者按:在《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一文發表後,筆者在朋友的建議下和幫助下,查閲了更多的資料,其中就包括一些蘇聯的考古發現、一些來自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研究報告與民族傳説,以及當地學者與中國學者的交流記錄,儘管我們距離完全弄清怛羅斯之戰的來龍去脈仍有距離,但我們至少獲得了減少這個距離的機會。 現在,讓我們回到怛羅斯去吧,去看看更加立體的戰場與政治環境。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發現——戰役規模、戰役的地點與新謎題在《怛羅斯之戰:大唐阿拉伯兩大帝國重裝軍團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一文,曾説到儘管在《資治通鑑》中提到了高仙芝部抵達了怛羅斯城,但卻沒有提及高仙芝部攻擊城市,而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文獻則都將戰場指向怛羅斯河(Nahr arāz)河畔,這也是雙方記載普遍含糊的地方。▲時至今日,塔拉斯河依舊在靜靜的流淌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但我們卻依舊難以還原那場戰爭的面貌但根據蘇聯和哈薩克斯坦方面收集的民間資料與少量出土文物分析,以及當地人的口述史和出土手記,哈薩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認為,雙方的交戰地點是可以確定的:高仙芝兵敗的地點,是“阿特拉赫”(突厥語音譯)以西地區,也就是“伊特萊赫”以西地區,這塊土地是古代一個當地家族的土地,當地人也因此稱這場戰役為“阿特拉赫之役”。根據考古發掘證明,這塊記載中的土地所處的位置,是塔拉斯河西岸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普科羅夫卡地區。▲在怛羅斯之戰後的1200多年,為了應對恐怖主義,中國軍隊再次開赴舊“阿特拉赫”地區並與吉爾吉斯斯坦進行聯合反恐行動,不知道那片土地下的忠骨會是怎樣的一番感受……作為立場中立的當地人,顯然沒必要在戰役地點上造假,至多也只存在一些地理位置誤差,但這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無論是怛羅斯舊城還是怛羅斯新城遺址(怛羅斯舊城在怛羅斯之戰後的公元766年被葛邏祿部攻佔,而後葛邏祿部用了數年時間拆除了舊城並在其以東18公里處修築了新城,即現在的塔拉茲(Taraz)市,疑似舊城遺址在上世紀中葉被蘇聯政府發現,在2013年前後被當地考古學家和英國的考古學家並陸續確定,學界對此沒有太大爭議),都在舊怛羅斯河的東側和北側,且距離這個論證的交戰地點足有十幾公里,如果高仙芝的作戰目標是攻取石國的邊境重鎮怛羅斯,那為什麼要在“至怛羅斯”之後還要西進呢?▲高仙芝和他的安西軍團常年與吐蕃的輕重混合集羣交戰,其戰術體系和作戰思想也向該方向傾斜,但他們對於剛剛擴張到這一區域的呼羅珊軍團可能並不瞭解,圖為吐蕃重步兵跨過沒有橋樑且水系狀態不明的河流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即便在現代也是如此,在2017年底的敍利亞戰爭中,敍利亞政府軍,就曾經遭遇庫爾德武裝於上游的革命大壩放水並挖開多處農田蓄水池,配合午間的河水流量上漲,巨大的短時流量沖垮了工兵正在搭建的簡易橋並衝翻了多艘橡皮筏,造成了數十人傷亡,不少裝備落水。在古代,這種利用河水水位變化時間差和掘堤進行攻擊的方式則更為致命,高仙芝部完全沒必要冒這個風險。越過這條河不止意味着高仙芝兵團不得不背水一戰、不得不面對把側後讓給怛羅斯守軍的危險,還意味着後續部隊(拔汗那部)和他們攜帶的糧草無法按期與穩定的抵達前線。▲唐軍的重裝騎乘步兵擁有極強的戰鬥力,但他們的補給消耗速度對於後勤系統而言也是巨大的災難,安西軍經常依賴僕從蕃兵的人馬運輸與護送糧草一個合理的假設是,高仙芝部獲得了呼羅珊軍團即將抵達的消息,認為有必要趕在其全軍抵達前分而擊之;或者得知薩勒赫部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某一時間在某一地點扎營,打算通過中國人最擅長的劫營戰的思路去擊敗強大的呼羅珊軍團;當然,還有可能是出於無奈,為了避免唐軍被呼羅珊軍團和怛羅斯城內守軍兩面夾擊,高仙芝不得不前出並嘗試在薩利赫部抵達怛羅斯之前摧毀他們。但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這一戰術行動顯然都過於冒險了,在深入敵後、勞師以遠、缺乏具體情報的情況下,把大軍置於如此危險的境地,顯然不如在河的東岸重點佈防,或者索性一鼓作氣攻下怛羅斯更加合理。不過,高仙芝素在打吐蕃時就以來兵行險旗著稱,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采取任何行動都很合理。▲位於哈薩克斯坦塔拉茲州,怛羅斯城周遭的城垣殘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視為怛羅斯城城牆結構的參考由於高仙芝在石國的所作所為,怛羅斯城周遭的石國人和恐懼的遊牧民族,都爭先恐後的躲進了城內,原本就作為邊防重鎮的怛羅斯獲得了更多的可用青壯年,越過怛羅斯河,把拔汗那部和自己700多里長的補給線留在待攻城市的攻擊範圍內,顯然和越過怛羅斯河發起進攻一樣不合常理。▲唐軍在主體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在河邊列陣迎敵顯然比貿然渡河進攻更為合理不過哈方的另一份資料倒是提供了一份有用和可靠的信息:根據當地突厥和半突厥部族的記載,呼羅珊軍在開始東進與唐軍征服石國都城開始西進時,都為了補充兵力與擴充戰力從沿途的部落和城鎮招募了大批臨時軍,幾乎使得葱嶺南北的所有部落都避無可避的捲入其中,這意味着雙方的軍隊中的輔助軍數量,可能都要遠超過個自主體部隊的規模,根據推算,高原上的幾十個部落至多可以為雙方提供約4萬人的兵馬,也就是説,儘管雙方素未謀面,但在奔赴前線的同時也都在為一場隨時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決戰做準備。唐軍一側的總兵力規模可能超過4萬,而薩利赫兵團也可能在行軍途中獲得由艾布·穆斯林派出的呼羅珊兵團的剩餘機動力量和僕從軍的支援,以及石國王子收拾起來的殘部,其兵力超過4萬甚至6萬應該也不難,而這場戰役時雙方(姑且把怛羅斯城內的石國軍隊和呼羅珊的軍隊算作一方)在怛羅斯周邊地區的總兵力規模有可能在十萬之上。▲天寶十三年,怛羅斯之戰之後的大唐,盛極而衰的前夜如果擁有一支4萬人以上的兵團,至少從理論上講,高仙芝是可以只留下一隻以少量唐軍和一定數量蕃兵為主得小部隊對怛羅斯進行監視和對峙,這樣也就可以防止後者對唐軍的後方和後勤運輸分隊進行威脅。但高仙芝是否真的這樣做,則取決於怛羅斯城內軍隊的數量和和質量,或者説是高仙芝所認為的數量和質量。現在,讓我們回到已經不再作為戰場,卻依舊左右着戰局的怛羅斯城。重返怛羅斯舊城——城防、守軍、情報、主將拋開這場戰爭不談,怛羅斯城本身就是位於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貿易端點,一度是西突厥地區的第二大城市,在碎葉丟失後,黑姓突厥可汗更是將怛羅斯城作為自己的新都城,並在城內修建皇宮,擴建城市(2014年,哈薩克斯坦歷史學院祖蒙·斯馬伊洛夫院士在怛羅斯舊城遺址發現一處唐代石構宮殿廢墟。並通過出土物證明了這座宮殿為突厥可汗的王宮),此後,城市幾經易手,城防也有所增強,不過,由於之後766年到775年葛邏祿部的拆舊造新,我們已經無法確認這座城市當年的具體大小和城市結構了。▲怛羅斯古城區域出土的突施騎黑姓可汗的宮殿不過根據部分出土的部分地基遺存、碎葉城和其他同時期突厥城市的結構,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出怛羅斯城的大概結構:城市採用四米多高的單層石疊夯土城牆,城外存在由怛羅斯河引來的淺護城河,背靠着城牆,緊貼着城門與護城河兩岸的的則的是大量的由木骨泥牆和草木棚構建的廄舍(如果時間夠久,這些廄舍會逐漸變成民居和驛站,內側的城牆也會慢慢變成內城城牆),用以收容商隊和軍隊的駱駝與馬匹(避免他們消耗城內儲水),並在冬季給予牲畜越冬的空間,崎嶇而狹窄的城外道路使得城牆與城門比較難以被攻擊,根據一位研究蒙古古代攻城戰術的朋友的説法“通常攻擊這種城市的方式是對城外設施進行縱火,而後使用攻城器攻擊受損的城牆或城門,直至其坍塌後入城作戰,如果在旱季,也可以採用圍困的戰術,城內擁擠的人和牲畜會自己殺死自己。”在上一篇的評論中,筆者注意到有人提及不能以現在的當地環境去推理古代,怛羅斯城再之後又被使用了500年。但請注意,那是怛羅斯新城,不是751年被圍攻的怛羅斯舊城。(感謝[紅茶魔術貓]的指證,怛羅斯城確實在之後的一千年裏都扮演着極為關鍵的作用,但是此怛羅斯城並不是彼怛羅斯城,氣候變化前當地的植被情況實際上也是可以推斷出來的)同時,筆者也收到了一位在南疆地區長期服役的朋友的善意提醒“根據氣候變動前的環境,怛羅斯河流沿線應該有少量胡楊分佈,而遊牧民也會人工種植少量經濟植物,只要它們沒有被砍伐,高仙芝應該是可以製造攻城器並攻擊城市。”另外,根據記載,在公元740年前後,隨商隊而來的都護府的外交人員也抵達過怛羅斯城,在之後大唐的商人也絡繹不絕,也就是説,高仙芝不可能對達羅斯城的城市結構和周邊的林木分佈毫不知情。但正如有讀者評論中所説的一樣,怛羅斯城周遭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裏特別感謝閲讀上篇後留言的[南深夏]先生的補充,《肇始與歷史》筆者的另一位朋友也推薦過,但在寫上篇時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閲讀了相關內容並與《阿拉伯征服史》進行核對後可以證實:應石國王子之邀,齊亞德將軍的部下,以防禦戰與襲擾作戰見長的突厥軍官賽義德·本·侯梅於751年4月左右攜帶了約200多名部下前往了怛羅斯城,並接管了當地的城防,開始徵召和培訓軍隊並強化城市,目前已知怛羅斯之戰爆發於751年7、8月間,這表示賽義德有至少3個多月的時間強化城市和訓練部隊。▲突厥軍官在整個泛阿拉伯世界和東亞地區的戰爭中都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但留下的雕像和畫像卻少之又少3個多月的時間對於修建新的土石城牆顯然是不夠的,但把城市外面可以被用於修建攻城器的大型樹木全部砍伐,把城外設施的易燃物全部拆除是綽綽有餘的,許多突厥將領都喜歡以大量河泥和原木,依託廄舍建築修建簡易甕城以此保護城市脆弱部分免受直擊,並在城台內側建造更高的臨時箭塔,用以觀測和攻擊敵人的攻城陣地,就算這些設施在戰爭爆發時尚未完全完工,也依舊能給打算攻城的唐軍造成不小的麻煩。▲碎葉城遺址,儘管舊怛羅斯城已經不復存在,但我們可以根據碎葉城和新怛羅斯城來推斷舊城的城防體系至於賽義德訓練了多少部隊,我們恐怕永遠也不會知道,不過,當飄揚着石國和阿拔斯王朝的旗幟怛羅斯城出現在安西軍眼中時,情況就已經變得複雜了,這座已經變得和情報中完全不同的城市,到底要怎樣圍攻,又要不要圍攻呢?而在得到呼羅珊軍團大軍正在奔來的消息後,高仙芝又是否會分兵圍城以防背刺呢?▲在相持的四天和決戰的第五天,那些埋骨他鄉的唐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這裏有兩份史料有所提及,其一是收納於《唐書》中的《段秀實傳》片段:仙芝討大食,圍怛羅斯城,會虜救至,仙芝兵卻,士相失。按照這個説法,段秀實所部參與了對怛羅斯城的包圍,但“會虜救至”之後,主帥高仙芝卻“兵卻”最終導致了段秀實部“士相失”,而在《肇始與歷史》中也有這樣一句同樣耐人尋味的記載:(在怛羅斯戰役前)大批將領和招募來的兵士聚集在賽義德那裏。他們分幾次將他們(唐聯軍)各個擊破。▲追繳殘兵的各個擊破和在戰場上的各個擊破是兩個概念,但二者都是是阿拉伯人最擅長的戰術按照這幾段文獻的記載發散推斷的話,唐軍似乎真的把部隊分成了多路,並最終被分別於怛羅斯河河畔、城下和周邊區域擊破,不過筆者的摯友及主要資料翻譯黑騎士堅持認為這裏説的各個擊破的是唐軍及其後續抵達與佈置在戰場外線的僕從軍,對於這些文字之後真相的分析,可能就要見仁見智了。現在,儘管一切還是迷霧重重,但我們至少已經大概確定了戰鬥爆發的位置和怛羅斯城當時的城防狀況。而這無疑為我們分析戰場的情況與態勢變化,提供了一些基礎,這次就到這裏,下一回,我們將分析距離怛羅斯之戰的核心更進一步的問題——葛邏祿部與其他僕從軍,是否真的背叛了大唐?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尤金上將,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1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