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説起陳友諒,大部分人大約直接説不認識,一部分人喜歡看武俠小説和電視劇的則會脱口而説出這是金老爺子《倚天屠龍記》裏的龍套反派角色,唯獨少數江城同胞能夠清楚地説出來,陳友諒是元末羣雄之一,只因他的衣冠冢便在今天武漢長江大橋武昌一側的橋頭引橋附近的蛇山南坡下。陳友諒是悲劇的,作為縱橫江漢的元末羣雄,也作為稱帝建國的陳漢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大約無限接近於零。或許有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陳友諒曾經是元末義軍之中實力最強,最有希望取得天下的帶頭大哥。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江左羣英,羣雄並立

真實的元末,沒有張三丰,也沒有張教主,但是烽火遍地的農民起義完全不比之前各個朝代遜色。立國百年的元朝貪污腐敗,中華大地民不聊生,各地的農民起義絡繹不絕,黃金家族賴以彈壓地方那支讓亞歐大陸上所有文明都聞風喪膽的蒙古鐵騎也早已喪失了先輩們的鋭氣與戰鬥力,大元帝國統治搖搖欲墜。

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杜遵道、韓山童、劉福通率領白蓮教的信眾以及服勞役的民工在穎州起義,揭開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軍佩紅巾為標誌,所以稱紅巾軍起義。其中紅巾軍將領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三人在蘄州起義,建國號天完,改元治平,在之後的戰鬥中彭瑩玉戰死,鄒普勝失蹤,這支部隊便由徐壽輝率領繼續與元廷作戰,陳友諒此時投身徐壽輝麾下,任沔陽州總管府總管,後來屢立戰功升任天完國領兵元帥,之後自稱勤王並挾徐壽輝以令諸侯,至正二十年將其殺害,自稱皇帝,國號為漢。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陳漢勢力最大的時候囊括了今天的江西、安徽、湖南以及湖北,以武昌為都城。

如此同時,在江左地區,鹽販出身的張士誠割據蘇州,建立大周。佃農出身的方國珍割據台州、温州一帶。與此同時,還有一支紅巾軍的部隊在朱元璋的帶領下佔據了今天南京周邊的地區,這便是後來的大明朝,然而此時朱元璋實力説實話在四人之中並不突出。

毫無疑問,這四方勢力,割據數省的陳漢實力最為強大。

因水而生,因水而亡

陳友諒的一生都與水有緣,他出生在沔陽的一個漁夫之家,祖父姓謝,因為入贅了陳姓的家庭才改姓陳,陳友諒小時候上學讀過書,有文化,又習過武,史載他“姿貌豐偉,膂力過人,優於武藝”。

他非常重視水軍,攻佔武昌後他命屬下收攏各地工匠組織他們研究,發明出適應當時戰爭需要的各式戰船,陸陸續續有“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各具不同作戰功能的大型戰艦。正是依靠強大的水軍,陳友諒才能制霸水系發達的江漢平原。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陳漢全盛時期,戰船上千,帶甲數十萬。至正二十一年,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數次東征進攻朱元璋,兩軍在安慶一線膠着,陳漢戰敗,損失戰船數百,將士無數。戰爭持續了三年,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畔的洪都附近陳兵百萬展開決戰,雙方鏖戰數月,陳漢漸漸處於下風,陳友諒一次走上船上甲板視察,居然被流失射中,當場死亡,真可謂是因水而生,因水而亡。

勇而無斷,自毀長城

與後世某位號稱“功德林招生辦主任”的委員長相比,陳友諒也不遑多讓,陳漢皇帝堪稱運輸大隊長,將自己手下的一大羣功臣宿將,白白地送給了朱元璋。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陳友諒原本出自徐壽輝的手下卻殺死了徐壽輝自立,在道義上有了瑕疵,因此他對部下常常是半信半疑。陳友諒手下有數十大將,其中以徐壽輝部下的三大金剛最為有名,也最受陳友諒的猜忌,之後陳友諒便殺了其中一人,沒想到這一下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了陳漢的崩盤,陳友諒也被冠上“自毀長城”的庸主之名。

徐壽輝麾下大將趙普勝出身安徽廬江,至正十一年開始在巢湖地區發展水軍,憑藉手下精鋭水兵打得元廷束手無策,從第二年趙普勝便一直配合着徐壽輝的天完軍打擊元朝勢力,中間元軍大反攻時也一同共過患難,到至正十五年他正式投奔徐壽輝,鎮守着安慶一線,緊緊握住朱元璋西進的咽喉。

都説金陵龍盤虎踞是帝王之基,然而它的地理位置有一個重大的弱點,那就是一旦與敵人共享長江天險,自己的大江優勢便去了大半,陳漢雄踞長江中游,可以順流而下直取南京。為了獲得生存空間,朱元璋必須攻下安慶,他派出大將徐達常遇春輪番攻打,然而安慶在趙普勝的防禦下巋然不動,渾然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橫在朱元璋面前。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強攻不成的朱元璋只能實施反間計,恰好陳友諒對功高的趙普勝十分嫉妒,聽到流言説他要投降朱元璋後也不多加查證,腦袋一熱便領軍前來抓了趙普勝問罪處死。

趙普勝擅長雙刀,有“雙刀將軍”之稱,在徐壽輝麾下眾將中威名很廣,與三大金剛的另外兩人傅友德和丁普郎都是好友,後兩者聽聞趙普勝的死訊後對陳友諒大為不滿,在九江率眾歸順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後來在鄱陽湖大戰中兩人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傅友德全身多處受傷卻勇往直前,後來成了明朝開國潁國公。丁普郎同意是死戰不退,戰死的時候鬚髮怒張,敵不敢近,後被追封為濟陽郡公。

兩人的投降還帶動了陳漢集團內部一連串的投降風暴,隨後足足有二十多位陳漢大將率軍歸順朱元璋,使得朱元璋的勢力大漲,奠定了後來統一天下的基礎。

結語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對朝臣發過感嘆:“智慧和力量雖然足能夠取得天下,但是無法取得人心。”承認自己“力量比不過陳友諒”最後擊敗陳友諒,依靠的是至誠之心。通俗點説到底,朱元璋早年間廣納人才,聽取諫言。相比其餘割據羣雄,朱元璋集團的整體綱領最為成熟,適應了天下潮流。大明朝以興復中華為己任,弔民伐罪,注重恢復社會經濟,革QA除貪官污吏,減輕農民負擔,這樣一來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擁護。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蒙元失盡人心,一旦有英雄出世,便可滌盪神州,大明的崛起,是很自然的事情。羣雄之間各憑實力,成王敗寇,如此而已。《明史》中稱其為賊寇,有失公允。而越南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説陳友諒是投降元朝的越南陳朝宗室之子,則又變得很有蹭熱度的嫌疑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4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陳友諒不殺此人,絕不會被朱元璋和徐達打敗,或許會一統天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