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飈:敢講真話的“將軍大使”

耿飈是我軍一員著名戰將。1950年初,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的耿飈,走上了外交工作崗位,先後擔任中國駐瑞典王國大使兼駐丹麥、芬蘭公使,駐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駐緬甸大使,駐阿爾巴尼亞大使等職。在任期間,他堅持求真務實,敢講真話,妥善處理外交事務,成為著名的“將軍大使”。

敢於直諫表忠言

耿飈為人耿直,性格率真,素以講真話、敢直諫來表達對黨和人民的忠誠。20世紀50年代,我國各代表團出國訪問或參(展)會,有以毛澤東主席像紀念章贈送觀眾的習慣做法。1953年9月10日,駐瑞典王國大使耿飈經過深思熟慮,向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了一封《建議我各代表團不再用毛主席像章作贈品》的建議。原因是他發現,在北歐任大使的3年中,所見蘇聯和其他各國從不送自己領袖相片和有領袖像的紀念章,僅送他們的首都風景畫冊等為禮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特別是在東歐各國,人們也不敢掛在胸前,為此耿飈提出應有所修改。

可以説,直接陳信對毛澤東指出不用毛主席像章作贈品,是需要一定勇氣的,但這正體現了耿飈敢講真話的品格和魄力。而毛澤東不但在自己名字上畫圈表示同意,而且讓周恩來簽發到相關各部委。之後,中國各代表團所送的禮物改為畫有中國畫的摺扇、風光明信片和攝影畫冊等。心底無私,自然敢於直言;胸懷坦蕩,必然敢講真話。耿飈敢講真話,在於他以真立身、以真謀事、以真建功,有一心為公的正氣、實事求是的勇氣,無愧於説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的表率。

敢於較真吐真言

耿飈的一生,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從不考慮名利得失,不計較個人進退,勤於鑽研,善於思考,踐行了“三敢”的人生準則:敢講真話、敢做實事和敢負責任。1956年,身為駐巴基斯坦大使的耿飈經過對中巴兩國間有關歷史研究後發現,中巴關係史上竟然還有一個坎巨提飛地問題。坎巨提位於巴基斯坦東部,與中國新疆的南部接壤。它面積不大,本是喀喇崑崙山區的一個小土邦,中國元朝時曾派兵佔領該地,並將其作為屬地。後來,這個土邦的酋長宣佈脱離中國,接受巴基斯坦的管轄。就是説,實際上它已不再是中國的屬地。但是在解放以前印刷的一些地圖中,仍把坎巨提作為中國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一塊飛地。

領土歸屬,關係重大,耿飈對此十分慎重,與使館人員會同相關專家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根據歷史的線索,經過細緻的考證,耿飈認為,坎巨提作為中國飛地已經名不副實,應該放棄這塊名義上的屬地,把它正式地、完全地歸還給巴基斯坦。為此,耿飈回國述職時,向周恩來提出這一建議,並説這是他和使館人員認真研究後的一致看法。周恩來指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外交部研究此事,最終認可了他的建議。1963年中巴雙方劃分邊界,中國正式承認坎巨提劃歸巴基斯坦,並換取將克里青河谷劃歸中國。按理説,國家領土涉及主權之爭,一寸也不可放棄,作為外交官有捍衞國家主權的神聖職責,處理不好還會留以賣國賊的罵名,但耿飈以自己實事求是、敢講真話的原則作風,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審慎的調研,敢於對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既公正處理了國際歷史遺留問題,又增進了中巴兩國友誼。

敢於擔當放諍言

耿飈敢講真話的政治品格,既體現了他忠於職守的外交使命,也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政治擔當。讓耿飈聲名在外的一次敢講真話,是他在1969年擔任駐阿爾巴尼亞大使期間。耿飈調查發現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有求必允”,但實際效果並不好。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存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耿飈還發現,阿爾巴尼亞當時還存在盲目向歐洲發達國家生活水平攀比的思想。

這種情況引起了耿飈的深切反思。經過反覆激烈的思想鬥爭,耿飈給當時外交部主管歐洲事務的副部長喬冠華寫了一封長信,如實地向國內反映真實情況,並直言不諱地説出自己的意見。提出這種“有求必允”的援助,既加重了我國的經濟困難,也助長了對方的驕傲、懶惰和依賴思想,應量力而行,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援助,建議國內對援阿的規模、內容和方法,都要重新考慮。

身為一個外交官對國家的外交政策提出否定,敢説被喻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阿爾巴尼亞的問題,是需要冒極大風險的。喬冠華對耿飈大膽、如實地反映情況十分欽佩讚賞並轉報中央。後來耿飈回國,李先念説:“耿飈,你膽子真不小,敢説阿爾巴尼亞的‘壞話’,你是第一個提出這種意見的人!”毛澤東看了耿飈的信後,大加稱讚説:“耿飈敢説真話,反映真實情況,是個好大使。”耿飈所提意見,最終被中央採納,中國援外工作的一些既定策略也隨之有所改變。耿飈敢於直言、敢講真話,充分彰顯了他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的人格風範。

來源:學習時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2 字。

轉載請註明: 耿飈:敢講真話的“將軍大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