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國征伐齊國,齊王建是“戰敗而降”,還是“不戰而降”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齊國是關東六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但齊王建到底是“戰敗而降”,還是“不戰而降”,《史記》中的相關記載似乎有前後矛盾之處。

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來看,齊王建似乎是“戰敗而降”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如下: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又如: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影視作品中的齊王建

也就是説,秦始皇26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的時候,齊王建聽從了相國後勝的計策,斷絕了和秦國的關係,並派駐齊國大軍守在齊國的西部邊界。

秦國派大將王賁率兵從燕國南下,俘虜了齊王建,平定了齊國之地。自此以後,關東六國皆滅,秦國一統天下。

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來看,齊王建似乎是“戰敗而降”。

從《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來看,齊王建似乎是“不戰而降”

司馬遷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裏記載如下: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

也就是説,在齊王建44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的時候,秦國發兵征伐齊國。

齊王建聽從了相國後勝的計策,不戰而降。秦國俘虜了齊王建,把他遷到了共邑。秦國在齊地設郡立縣,天下從此一統。

如此説來,從《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來看,齊王建似乎是秦軍重兵壓境之下,不戰而降。

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因為還有蒙恬

到底是“戰敗而降”,還是“不戰而降”,其實細究起來並不矛盾。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疑惑,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人物——蒙恬。

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如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

也就是説,蒙恬此人以前並無任何軍功,甚至可能連基本的軍事歷練也沒有。

但蒙恬出身于軍功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寵信,所以才有機會率軍伐齊。

當然了,秦始皇此舉也許有打壓王翦/王賁父子勢力,提拔其他軍功世家的意圖。

畢竟王翦/王賁父子軍功太多,威震天下,生性多疑的嬴政不可能不擔心。

齊國是關東六國中僅存的一國,想來攻克並不困難,所以秦始皇才給了蒙恬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影視作品中的蒙恬

齊國之所以在西部邊境重兵防守,應該是因為西部邊境最有利於敵軍進犯。

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燕國將領樂毅率領秦、韓、趙、魏、燕五國聯軍進攻齊國,也是在齊國的西部邊境打垮了齊國軍隊,奠定了勝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濟西之戰”。

可惜此一時彼一時,五斗大膽推測,蒙恬率領的秦軍可能遭遇到齊軍的頑強抵抗,戰果寥寥,甚至是相持不下。

濟西之戰

秦始皇迫不得已,只好讓駐紮在燕國的王賁率軍南下,助蒙恬一臂之力。

既猛又狠,善於運動突襲的王賁

王賁久經戰陣,是一名既猛又狠,善於運動突襲的大秦良將。

猛將

王賁成名已久,戰功赫赫,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如下:

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

也就是説,早在秦昭襄王45年,白起大將軍主持軍政的時候,王賁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率軍攻克韓國十座城池。

李信和蒙武率軍攻伐楚國之前,王賁率軍已經攻克了楚國十多座城池,只是秦始皇當時沒有給王賁在楚地繼續作戰的機會而已。

影視作品中的王賁

狠將

倘若王賁不是狠絕之人,當時滅魏之戰,他也不至於安排人掘開堤壩,引黃水之水灌淹大梁城,從而徹底征服魏國。

◆ 善於運動突襲

因為有遼澤之險,燕王據守遼東郡苟延殘喘了四年,但最後還是被王賁率軍攻下。

率軍穿過寬約幾百裏的沼澤之地,並且攻克了燕王苦心經營數年的遼東郡,充分證明了王賁善於運動突襲作戰。

王賁率軍南下,長途奔襲至齊國的都城臨淄,也正體現了他善於運動突襲的作戰能力。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對於秦國滅齊之戰,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並不是自相矛盾,只是需要讀者全面深入閲讀,然後才能勾勒出一副較為完整的戰爭全景圖。

一言蔽之:面對蒙恬率領的西來秦軍,齊國軍隊曾經頑強抵抗過;王賁率軍從燕國南下,直逼臨淄城,齊王建意識到大勢已去,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