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魏國喪失霸權的關鍵一戰

大家好,我們的曉正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魏國在中原頻頻與趙、齊等國交兵時,身後的秦國正在蠢蠢欲動。
公元前354年,秦軍在元裏打敗魏軍,攻取了河西的少梁。靠着商鞅變法,秦國日益強大,於是在公元前352年又攻入魏國河東,一度攻取了魏國舊都安邑,次年又包圍固陽,迫使其投降。趁着魏國向東用兵時,秦國通過這一連串的進攻,收復了一部分過去被魏國奪去的河西之地。
這對魏國來説,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秦國始終被魏國壓制,絲毫沒有還手的餘地,現在,秦國不僅主動出擊,而且還頻頻取得勝利,這是每一個魏國人都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當安邑陷落的消息傳到大梁時,魏惠王徹底憤怒了,安邑是魏國的舊都,幾代先祖都是在安邑定都,安邑見證了魏氏的興起與壯大,那是魏國的榮光所在。
魏惠王決定向秦國發動攻擊。
馬陵之戰,魏國喪失霸權的關鍵一戰
為避免兩線作戰,魏惠王先與齊、趙兩國結盟講和。接着在公元前350年,魏國調轉頭來向秦反攻,攻取上郡定陽(今陝西延安),收復安邑。逼迫秦孝公在彤地與魏惠王修好罷兵。
憑藉着魏武卒的強大戰力,魏國再次扭轉了戰敗的局勢。
但與秦求和並不能使魏惠王得到滿足,他勢必要給秦國重重一擊。
此時的魏國仍然是第一強國,魏惠王準備以朝見天子為名,召集諸多小國會盟,圖謀攻取秦國。秦孝公對此非常擔心,便加強了對魏國的防守。商鞅分析局勢認為:以秦國去敵魏國,恐怕不行。於是他建議秦孝公用尊魏為王的方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
秦孝公接受了這個意見,於是在公元前344年派商鞅去向魏惠王遊説,謂“從十二諸侯”不足以稱王天下,勸魏惠王除了號令宋、衞、魯、鄒等小國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邊爭取秦國,先穿上王的服飾,戴上王冠,然後再讓齊楚兩國臣服。
當時的天下,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其他的諸侯國國君都是公爵或侯爵。當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時,都將三家列為侯爵。這對於魏惠王來説是不能忍受的,作為天下第一強國的國君,國力與稱號及其不匹配,在他看來,只有自己才配的上“王”這個稱號。而這也是他朝思暮想的。
商鞅的這個建議真可謂是説到了他的心坎上。
魏惠王爽快的聽從了這個意見,他放棄了會盟攻秦的計劃,將與宋、衞、魯、薛等國的會盟變成了稱王儀式,他建築宮殿,製作王的服飾,更改儀仗,擺出天子的場面,稱王於天下,也正是這個原因,他被後世稱為魏惠王,而不是魏惠侯。
商鞅的計策取得了成功,順利解除了魏國對秦國的矛盾,並將魏國的矛盾從秦轉為齊楚。齊、楚兩國,雖不及魏國,但與魏國國力相差無幾,尤其是齊國,當年還圍魏救趙,大敗魏國。
本來,齊、魏兩國都是侯爵,大家平起平坐。可如今,魏國居然稱王,這就使得魏國無緣無故的高出齊國一頭,齊國自然不會滿意,對魏國的不滿也是日漸加深。
再來説説楚國,楚國雖然在春秋已經稱王,但此時也對魏惠王的稱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在楚國看來,楚國稱王已經數百年,自己可以説是“鶴立雞羣”,而魏國的稱王,使得天下又多出一個王,這使得楚國的地位遭到了威脅,自然也就引起了楚國的不安。
魏惠王也清楚,魏國雖然獨強於天下,但是齊楚也不弱,這兩國表面上對魏國和和氣氣,但內心時刻都想奪取魏國的霸權。而魏國要想鞏固霸權,除了擴大勢力之外,並無他法。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2年),魏惠王派龐涓率兵進攻韓國。韓國不敵,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説:“是早點去救還是晚點去救呢?”鄒忌回答説:“倒不如不救。”田忌則立馬錶示反對:“如果不救,韓國肯定會被魏國吞併,還是早點去救比較好。”
齊威王看向孫臏,孫臏心領神會,對着齊王回答道:“現在韓、魏兩國還沒到精疲力竭的時候,這時候去救韓國,實際上是我們代替韓國與魏軍作戰,這樣對我們損傷較大。況且魏國有吞併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快要滅亡時,他們肯定會向我們求助。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與韓國之間的邦交,還可以攻打疲憊不堪的魏國軍隊,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還可以贏得更大的聲譽。”
齊威王高興的説:“真是妙計啊!”於是按照孫臏的計策,私下承諾韓國使者出兵相救,讓韓國使者將齊國即將救援的消息帶回韓國,然後按兵不動。韓國得到齊國救援的消息後,士氣得到鼓舞,拼死與魏國血戰。
但韓軍戰力始終不如魏國,韓軍與魏國五次交鋒,五次皆敗,韓國沒有辦法,只得再派使者前往齊國,請求救援。齊威王見時機已到,便派田忌、田嬰、田盼統帥軍隊,孫臏為軍師,率軍營救韓國。
與上次齊軍救趙一樣,這一次,孫臏還是讓齊軍長驅直入,直奔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説之後,急忙從韓國撤軍。魏惠王待攻韓的軍隊撤回後,又集合全國軍力,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帶了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要與齊軍決一死戰。
這十萬人便是讓天下為之膽寒的魏武卒,他們是魏國的精鋭,更是魏國稱霸天下的軍事保證。
魏惠王的意圖很明顯,他要好好教訓一下齊國,上次攻趙,就是齊國從中作梗,使得魏國在對趙作戰中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此次攻韓,眼看就要攻破韓國,齊軍又來搗亂。魏惠王有些生氣,他勢必要好好教訓齊國,省的齊國一直插手魏國戰事。
魏國軍隊集結之後,孫臏對田忌説:“魏國軍隊一向以曉勇彪悍著稱,他們常常輕視齊國軍隊。咱們可以利用這個情勢來誘導魏軍。”於是,孫臏下令齊國軍隊剛剛進入魏國邊界,修建十萬座爐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座,第三天減為兩萬座。
龐涓帶領軍隊追擊齊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十分高興的説:“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才進入魏國三天,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士兵逃跑了。”
靠着這個判斷,龐涓捨棄步兵,親自率領魏國輕鋭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行程,當天晚上應該可以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都是懸崖,適合設兵埋伏,於是派人削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樹幹上寫到:“龐涓死於此樹下!”
又挑選射箭精良的士兵一萬多人,埋伏在馬陵山路兩側,約定當天晚上看見有火光就萬箭齊發。夜裏,龐涓果然來到削去表皮的樹下,看見樹上隱約有字,就點起火把來看。還沒有讀完上面的字,兩邊就箭如雨下,魏軍瞬間亂作一團,死傷無數。
龐涓自知才智已盡,兵敗之勢無法改變,於是自刎而死,死前嘆息説到:“就用我的性命來成全孫臏你小子的名聲吧!”
馬陵之戰,魏國喪失霸權的關鍵一戰
齊國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俘虜了太子申,太子申不堪受辱,死於亂軍陣中。
此戰,魏國軍事實力遭到削弱,獨步天下的魏武卒被齊軍屠戮殆盡,此戰之後,魏國喪失了稱霸中原的軍事實力,魏國自魏文侯開創的百年霸業,在此戰中走到了盡頭。
此後,魏國不再決定歷史走向,決定天下大勢的便是秦、齊、楚、趙四國。魏國一戰便從第一強國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3 字。

轉載請註明: 馬陵之戰,魏國喪失霸權的關鍵一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