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208宿舍門的一瞬間,李吳迪的鼻子有點兒酸。
方方正正的“豆腐塊”,沒有褶皺的牀單,一塵不染的書桌……這裏是李吳迪和舍友生活了近4年的地方。
回憶與舍友們在一起的4年大學時光:實驗室裏挑燈夜戰攻關,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宿舍裏一起打鬧説笑……這些累並快樂的日子如電影一般,一幕幕在李吳迪腦海裏掠過。
“當兵才知道頭頂上的帽徽有多紅,當兵才知道肩頭上的肩章有多重……”
作為國防科技大學2016級“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的學員,李吳迪和舍友認為,畢業只是人生的一個逗號——宿舍4人全體保研,3人碩博連讀,這份霸氣的“硬核”畢業答卷,不僅是對他們4年“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求學路的最好詮釋,也為他們未來的科研路預設下了一個新起點。
相同的選擇,開啓“開掛”的人生
時針,指向晚上10點半。停下敲擊鍵盤的手指,李吳迪“啪”地一下合上電腦:“馬上要畢業了,難得今晚人湊得這樣齊,就像大一大二時一樣,咱們再來一次‘卧榻夜談’吧。”
“好!”李吳迪的提議得到大家響應。大家麻溜地洗漱完畢,關燈上牀。藉着一抹淡淡的月光,一次久違的208宿舍“卧榻夜談”開始了。
“新訓時,大家為了考進‘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拼命努力,一切彷彿就在昨天。”李吳迪率先打開話匣子。
李吳迪的家鄉在四川什邡,汶川地震時是重災區之一。“我當時上小學四年級,關於地震的很多事情已經記不清了。但那些幫助我們重建家園、把鄉親們從廢墟中救出來的迷彩身影,一直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從那時起,李吳迪的心底深深紮下了一顆種子——考軍校。
收到國防科技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李吳迪注意到一個“亮眼”的存在——“錢學森創新拓展班”。
一流專家當教員、知名教授開講座、全程“一對一”導師制輔導、小班式精英化培養、單獨設學員隊……介紹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敲進了李吳迪的心裏——進“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成了剛剛穿上軍裝的他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看到‘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的介紹時,我也覺得內心被什麼東西擊中了。”王宇盛接過話茬説。
新訓訓練強度大、日程安排緊湊,很多學員大呼“吃不消”,更沒時間複習文化課,王宇盛卻有自己的“獨家秘籍”。每天中午回到宿舍,他都會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匆匆瀏覽一遍筆記,記住知識要點。下午站軍姿時,他開始“神遊”——在腦海裏把知識點拆分細化,再回憶高中課堂上老師強調的重點,利用“統籌”的辦法真正做到了新訓與備考“兩不誤”。
“有的人表面上在站軍姿,其實腦袋裏裝着一個‘移動課堂’。”張宇辰打趣地説。
對張宇辰來説,他考進“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的“秘籍”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這個巴掌大的本子是他高中時彙總的各學科重點內容。新訓開始後,張宇辰把它放在了上衣口袋中,每次訓練間隙都會拿出來翻幾頁。
直到現在,張宇辰都忘不了接到“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入選通知時的“烏龍事件”。那天,剛拉完單槓的他又習慣性地掏出了小本子。
“張宇辰,出列!”本以為是犯了什麼錯誤要挨批評,他卻聽到一句:“恭喜你被‘錢學森創新拓展班’錄取了。”
“收到入選通知時,我正在做俯卧撐,當時也以為是動作不標準才被喊出列。”劉威頗有同感地笑着説。
一次“卧榻夜談”,將大家的思緒帶回了4年前。
從那時起,4個初入軍校的“毛頭小子”,從1000餘名技術類本科新學員中脱穎而出,進入只有30名學員的“錢學森創新拓展班”,開啓了他們的“開掛”人生。
奮鬥的青春,繪就別樣的精彩
4人成績均列本專業第一、全體保研、3人碩博連讀、所獲獎項加起來40多項……即使在高手如雲的“錢學森創新拓展班”,208宿舍的4個人仍憑藉這張硬核成績單“殺”出了一條血路。
熟悉208宿舍的人都知道,雖然他們平時話不多,但在學習上從來不打“馬虎眼”,那種拼勁、狠勁,也讓他們收穫了自己專屬的“學霸”標籤。
“當得了連長、寫得了新聞稿、比得了國家競賽、發得了學術論文的劉威是‘全能型學霸’;什麼東西一學就會的王宇盛是‘開掛式學霸’;從倒數第一躍升到全班第二、專業第一的張宇辰是妥妥的‘逆襲型學霸’一枚。”李吳迪風趣地介紹道。
“李吳迪性格温和,是咱208的‘吉祥物’,我們都稱他為‘團寵型學霸’。”劉威忙接過話茬。
莫看現在他們互相打趣時一副陽光燦爛的模樣,其實光環加身的他們,也曾經歷過“至暗”時刻。
“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實行雙語教學,不僅教員用英語講課,很多教材也是英文。考進“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後,劉威突然發現,自己不算差的英語,竟然成了“瘸腿科”。
“老師每週佈置一篇英語作文,我每次都要寫八九個小時,還要反覆修改。”為了補齊“短板”,劉威每週兩天利用晚自習時間,去圖書館“英語角”的外教老師那裏“取經”。
沒想,首次“試水”便“翻了車”。
“當我推開門,看到七八個學生圍着外教老師正在熱烈地討論時,想説的話突然就憋在嗓子眼兒,怎麼都開不了口。”這次失利給了劉威“當頭一棒”。
“這一棒打痛了我、更打醒了我。”此後,劉威每週定時到“英語角”報到,即使作業再多、訓練再忙也從未缺席過。從一開始磕磕巴巴的一兩句對話,到後來跟外教對答如流,甚至還登上了學校英語寫作競賽的領獎台,這一切的轉變得益於他勤奮自律和“絕不放過自己”。
別看張宇辰現在的平均分是208宿舍4個人中最高的,他當初其實是以倒數第一的成績進的“錢學森創新拓展班”。
“得知成績後,我沒有失落,反而激起了戰勝欲。”從此,張宇辰每天5點第一個起牀預習當天課程,午飯後回宿舍消化上午所學的新知識,晚上到自習室加班。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提升自己,最終以平均分90.1的高分,推薦免試光學工程專業碩博連讀。
“誰還沒見過張宇辰凌晨5點躲在被窩看書的畫面啊。”舍友們笑着説。
對李吳迪來説,208宿舍是他的另一個家,在這裏他熬過了“低谷”期。由於高中沒有重視體能訓練,所以剛考入“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時,學習和體能的雙高要求讓他有些吃不消。為此,舍友們專門為他制訂了一張訓練計劃表。從此,李吳迪開啓了體能“補差”模式。
“白天正餐、晚上加餐、週末大餐”成了李吳迪的訓練常態。每天天還沒亮,操場上便會出現李吳迪跑步的身影;中午別人午休時,他就在操場吊單槓;晚上熄燈前的100個俯卧撐和仰卧起坐雷打不動……
“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要加快腳步奮力追趕。”漸漸地,李吳迪在舍友的幫助下摸清了門道,很快便適應了“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的學習訓練節奏。
優秀的同伴,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學霸”的江湖中,他們每個人都是自成一派的“高手”,聚在一起更是強強聯合,相互促進、彼此成就。
“錢學森創新拓展班”非常注重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會安排很多實驗課,而且實驗設備都要自己動手做。
一次,在物理實驗課上,教員佈置了模仿赫茲證明電磁波存在的實驗,並給每個人發了實驗所需材料——一根長15cm、直徑1mm的鎢棒。沒承想,在製作產生隙縫電火花裝置時,王宇盛“栽了跟頭”。
為了達成實驗目的,學員需自行將15cm的鎢棒剪成1cm左右,而鎢棒本身硬而脆,非常容易開裂成兩半。
“啪”“啪”“啪”……王宇盛剪出來的鎢棒全都從中間裂開了,根本不能用來做實驗。眼看實驗材料越來越少,王宇盛急得直撓頭。
“剪鎢棒不能用蠻力,應先在兩側各鋸一個小凹槽,然後再用鉗子剪。”這時,張宇辰拿着剛剛剪好的鎢棒走過來,耐心分享了他的成功經驗。
在張宇辰的幫助下,王宇盛糾正了自己的“用力過猛”,終於成功剪出了高標準的鎢棒,順利完成了實驗裝置。
“實驗成功的那個晚上,我激動得睡不着,直接在實驗室通宵製作了一些其他實驗裝置。”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宇盛依然難掩興奮。
“我的畢業論文需要實驗數據支撐,但是在家做實驗,缺少儀器設備,怎麼辦?”今年延遲開學的某一天,李吳迪在宿舍羣裏發問。
“用仿真實驗代替實際器件可行嗎?”“可以試試用軟件建模來計算性能。”舍友們紛紛在羣裏支招。
論文的主體數據,李吳迪在放寒假前已經完成。他本想返校後再做收尾工作,沒想到疫情突如其來。為了“不掉鏈子”,李吳迪決定在家裏建“雲端實驗室”。
張宇辰幫他找來仿真計算的教學視頻,王宇盛幫他找到了數學建模的相關模型,劉威在一番搜索比較後,幫他找到了合適的軟件。在大家齊心合力建成的“雲端實驗室”裏,李吳迪一點點調整參數、優化結構,畢業論文得以順利推進。
雖然即將畢業,但208宿舍的4個人還像往常一樣泡圖書館、跑實驗室、一起討論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一切平常又自然。唯一不同的是,最近他們經常討論畢業後如何再相聚的問題。
“我們約定,研究生入學前,一起去張宇辰的老家新疆看看,給我們的畢業季增添一點儀式感。”王宇盛憧憬地説。
從彼此陌生到親如兄弟,從“單打獨鬥”到“強強聯手”,在208宿舍他們不僅收穫了友情,也收穫了更好的自己。面對即將開啓的科研新生活,4個“學霸”的共同心願是“永葆對科研的興趣和熱情”!
上圖:緊張的學習後,一起在訓練場上比個“你高我低”,成了208宿舍4個人的生活樂趣。李巖松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