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圍時,東京城的八十萬禁軍哪裏去了?筆者:“被吃掉”了
《水滸傳》裏曾多次提到一個名詞,那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在北宋,禁軍是最精鋭的部隊,在宋仁宗之前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拱衞京畿之地的安全。而自宋仁宗開始,禁軍也開始常駐地方,其規模也得到擴大,禁軍在宋仁宗在位期間人數達到頂峯,確實有八十萬之多。但隨着北宋末年朝政的腐敗,“冗兵”越來越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安石進行變法時就着手準備裁軍,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並沒有徹底改變這一現象,而且“冗兵”的現象開始轉化為“吃空餉”。
那麼,汴京之圍時,曾經的八十萬禁軍哪裏去了呢?對此,筆者的答案就是“被吃掉”了。宋徽宗時期是北宋朝政最為腐敗的時候,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地官吏無不沉浸在享樂貪腐之中,而貪腐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吃空餉”。
什麼是“吃空餉”呢?就是每年部隊上都會領滿額的軍餉,但實際上部隊根本沒有滿額,甚至軍中連一半的人都沒有,那麼北宋末年以童貫等六賊為首的貪官,他們吃空餉吃到什麼程度了呢?具體數字這裏無法統計,但通過一件事大家就能看出當時的“吃空餉”有多嚴重。北宋宣和年間,遼人馬植向北宋朝廷諫言聯金滅遼,在童貫的極力撮合下,宋金達成“海上之盟”,雙方共同圍攻遼國,當時的遼國在金人的打擊下確實氣數已盡了。雖然北宋率先撕毀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有違道義,但此時也確實是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機。
然而,令宋徽宗意想不到的是,出兵伐遼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本來防衞遼國的河北禁軍居然無兵可派了,這裏所謂的“無兵可派”當然不是説河北禁軍真的沒有兵了,而是河北禁軍缺額實在太嚴重,而且宋遼兩國多年未曾爆發戰爭其戰鬥力非常低下,這就導致了河北禁軍根本無法承擔伐遼重任。因此,北宋君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調集遠在陝西防衞西夏的西軍火速向河北挺進,而身為伐遼主帥的童貫,則從京師開封匆忙組建了一直主要用來搖旗吶喊的所謂的東京禁軍,一路敲鑼打鼓地向北開拔。
這支禁軍的主要組成是什麼呢?大抵就是一羣公子哥,富二代等等,他們此去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若説這些人去打仗,那肯定沒人相信,其實他們此行的目的無他,就是去鍍金的,因為當時北宋上下一致認為這次聯金伐遼肯定能成功,因為遼國已經奄奄一息了嘛,此時攻入燕京,滅掉遼國就如同碾死一隻螞蟻一樣,而假如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又會是北宋開國以來最大的功勞。所以如果能加入伐遼大軍,尤其是跟着童貫一路鼓吹吶喊一點危險都沒有,如此就能取得天大之功勞,這將會成為日後自己升遷道路上最大的籌碼和墊腳石,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事情的結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雖然朝廷調了西軍去伐遼,雖然西軍是當時北宋最精鋭最能征善戰的部隊,但由於童貫等人的瞎指揮,再加上宋軍支援不利等原因,西軍也敗了。伐遼的失敗所導致的後果非常嚴重,金國從這場戰爭中看出了北宋的腐朽,於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5年),金國第一次南下伐宋,此次伐宋,金軍分兩路,東路完顏宗望自平州攻燕京,西路完顏宗翰自大同攻太原。西路完顏宗翰在太原遭到張純孝和王稟的頑強抵抗,無法繼續南下,所以金軍第一次包圍開封的時候只有東路軍的完顏宗望,而此時馳援開封,拱衞京師的依舊是种師道的西軍。
當時拱衞京師的西軍加上各路援軍有近二十萬之眾,而圍攻開封的東路金軍則只有六萬餘人,再加上當時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所以第一次京師保衞戰能贏也在情理之中。但第二次金國西路軍拼死攻下太原,據守潼關,切斷了西軍馳援開封的道路,之後與東路軍合圍開封,且此時李綱被罷相,主和派控制了朝政,所以第二次京師保衞戰肯定要以失敗告終。
那麼在金軍兩次南下的時候,原本駐守東京的禁軍又哪裏去了呢?其實他們也曾亮過相,就是在第一次金軍南下的時候,當時金國東路軍一路攻破河北各重鎮,兵臨黃河,開封就位於黃河南岸,根本無險可守,所以當時能阻止金軍包圍開封的辦法就是據守黃河各渡橋、碼頭,而這一重任就落在了禁軍將領梁方平、何灌身上。結果呢?兩人領着兩萬多禁軍一看到金軍過河就作鳥獸散,這就是當時拱衞東京的禁軍的戰鬥力,這支所謂的宋朝精鋭的表現不僅令當時的宋人大吃一驚,就是連金人過後也連連感嘆:““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當時宋朝軍隊的表現連對手都不忍直視了,可見其腐敗墮落之程度真乃千古未有,還記得北宋立國之初,宋軍攻入蜀地,當時十萬蜀軍聞風而降,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嘲諷道:“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如今看來,北宋末年的禁軍比當年的蜀軍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汴京之圍時,曾經的八十萬禁軍哪裏去了呢?對此,筆者的答案就是“被吃掉”了。宋徽宗時期是北宋朝政最為腐敗的時候,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地官吏無不沉浸在享樂貪腐之中,而貪腐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吃空餉”。
什麼是“吃空餉”呢?就是每年部隊上都會領滿額的軍餉,但實際上部隊根本沒有滿額,甚至軍中連一半的人都沒有,那麼北宋末年以童貫等六賊為首的貪官,他們吃空餉吃到什麼程度了呢?具體數字這裏無法統計,但通過一件事大家就能看出當時的“吃空餉”有多嚴重。北宋宣和年間,遼人馬植向北宋朝廷諫言聯金滅遼,在童貫的極力撮合下,宋金達成“海上之盟”,雙方共同圍攻遼國,當時的遼國在金人的打擊下確實氣數已盡了。雖然北宋率先撕毀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有違道義,但此時也確實是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機。
然而,令宋徽宗意想不到的是,出兵伐遼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本來防衞遼國的河北禁軍居然無兵可派了,這裏所謂的“無兵可派”當然不是説河北禁軍真的沒有兵了,而是河北禁軍缺額實在太嚴重,而且宋遼兩國多年未曾爆發戰爭其戰鬥力非常低下,這就導致了河北禁軍根本無法承擔伐遼重任。因此,北宋君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調集遠在陝西防衞西夏的西軍火速向河北挺進,而身為伐遼主帥的童貫,則從京師開封匆忙組建了一直主要用來搖旗吶喊的所謂的東京禁軍,一路敲鑼打鼓地向北開拔。
這支禁軍的主要組成是什麼呢?大抵就是一羣公子哥,富二代等等,他們此去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若説這些人去打仗,那肯定沒人相信,其實他們此行的目的無他,就是去鍍金的,因為當時北宋上下一致認為這次聯金伐遼肯定能成功,因為遼國已經奄奄一息了嘛,此時攻入燕京,滅掉遼國就如同碾死一隻螞蟻一樣,而假如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又會是北宋開國以來最大的功勞。所以如果能加入伐遼大軍,尤其是跟着童貫一路鼓吹吶喊一點危險都沒有,如此就能取得天大之功勞,這將會成為日後自己升遷道路上最大的籌碼和墊腳石,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事情的結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雖然朝廷調了西軍去伐遼,雖然西軍是當時北宋最精鋭最能征善戰的部隊,但由於童貫等人的瞎指揮,再加上宋軍支援不利等原因,西軍也敗了。伐遼的失敗所導致的後果非常嚴重,金國從這場戰爭中看出了北宋的腐朽,於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5年),金國第一次南下伐宋,此次伐宋,金軍分兩路,東路完顏宗望自平州攻燕京,西路完顏宗翰自大同攻太原。西路完顏宗翰在太原遭到張純孝和王稟的頑強抵抗,無法繼續南下,所以金軍第一次包圍開封的時候只有東路軍的完顏宗望,而此時馳援開封,拱衞京師的依舊是种師道的西軍。
當時拱衞京師的西軍加上各路援軍有近二十萬之眾,而圍攻開封的東路金軍則只有六萬餘人,再加上當時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所以第一次京師保衞戰能贏也在情理之中。但第二次金國西路軍拼死攻下太原,據守潼關,切斷了西軍馳援開封的道路,之後與東路軍合圍開封,且此時李綱被罷相,主和派控制了朝政,所以第二次京師保衞戰肯定要以失敗告終。
那麼在金軍兩次南下的時候,原本駐守東京的禁軍又哪裏去了呢?其實他們也曾亮過相,就是在第一次金軍南下的時候,當時金國東路軍一路攻破河北各重鎮,兵臨黃河,開封就位於黃河南岸,根本無險可守,所以當時能阻止金軍包圍開封的辦法就是據守黃河各渡橋、碼頭,而這一重任就落在了禁軍將領梁方平、何灌身上。結果呢?兩人領着兩萬多禁軍一看到金軍過河就作鳥獸散,這就是當時拱衞東京的禁軍的戰鬥力,這支所謂的宋朝精鋭的表現不僅令當時的宋人大吃一驚,就是連金人過後也連連感嘆:““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當時宋朝軍隊的表現連對手都不忍直視了,可見其腐敗墮落之程度真乃千古未有,還記得北宋立國之初,宋軍攻入蜀地,當時十萬蜀軍聞風而降,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嘲諷道:“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如今看來,北宋末年的禁軍比當年的蜀軍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