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比岳飛和魏徵,忠君與愛國,選擇有多難?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經典

相信很多人都聽説過岳飛和魏徵的故事,這兩位可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名人,從他們一登場,就註定了他們這一輩子都不平凡,一個在小時候被自己的母親刺上了盡忠報國這4個字,一個從頭到尾都在頂撞自己的上司,一直頂出了貞觀之治。可以説這兩個人是中國歷史上的極品人物,代表着兩種拯救國家的方式。可惜的是這兩個人物的下場卻截然相反,而且從他們的人生事蹟中隱藏着一個封建時代以來最大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忠君與愛國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當那些歷史上的大臣們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他們該如何選擇?
可能大家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剛開始會覺得非常的簡單,忠君報國本來就是封建時代最響亮的一個口號,國家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國家,自然忠君與報國是一體的。但其實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真實的歷史情況下,君主與國家根本就不是同一概念,很多人在做選擇時會面臨非常複雜的情況,岳飛與魏徵就是在這兩個複雜而又糾結的問題面前差點身死。魏徵當年一直在糾結為國還是為君王死的時候,他連續剋死了兩任君王,幾次面臨死亡,但他都巧妙的脱身而出。相比之下岳飛那就很悲慘了,滿腦子裏面都在糾結是開疆拓土還是忠於宋高宗趙構,結果在猶豫不決的過程中,12道金牌和12道殺令直接把他打入牢中,冤死人間。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岳飛的故事,岳飛的故事家喻户曉,具體細節我們就不一一敍述了,我們今天就來論一下岳飛在忠君與報國之間的糾結。他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就是讓岳飛以此為目標,為國盡忠。當年他違背了頂頭上司張浚的命令,直接收復了襄陽地區,雖然他違抗了上司的命令和君主的意志,但是他為了國家的完整而邁出了勇敢的一步,正因為他冒險的一步才保護了宋朝領土的完整。由於他這一冒險的表現,立刻被宋朝的君臣看到了他的才能,於是他進入到朝政之中。這時候的岳飛開始覺得官場複雜,他依舊忠於國家,但是在這個國家的前面似乎多了一個君王趙構。

過去他只想着趕緊派出軍隊把百姓救出來,但是,趙構為了全局的考慮,他必須要確保自身的政治安全,所以收復領土拯救老百姓安危的問題,必須放在他的安危後面。因此當時的宋高宗趙構一直把岳飛當做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法碼。當金人過於張狂的時候,他把派岳飛出去,當金國人準備言和的時候,他趕緊把岳飛給收回來。在他這套打太極的操作下,岳飛成為了一個每一次出戰必勝卻每一次無法盡興的大將,眼看着大批的國土淪喪,眼看着老百姓流離失所,他卻無可奈何。我們可以説,宋高宗趙構無恥,也可以辱罵當時宋王朝無能,但是這時候的岳飛卻陷入到了一個困局之中。
如果忠於國家,那岳飛應該違背將令直接出兵拿下朱仙鎮,進而收復北方的五國城。這時候的他手底下有精兵強將,並且有民心的支持,理論上來説應該大有作為。但可惜的是岳飛從小在自己母親的教育之下,要忠於自己的君王,所以想到其中的危險性,服從君王的命令,最終還是剋制住自己的慾望,但他還在糾結國家與君主的問題。連發12道金牌的緊迫性,可以看出岳飛對於忠君報國始終還存在疑慮,但在12道金牌以後,他還是選擇了回去,證明他在忠君報國面前還是選擇了忠君。可悲的是岳飛在這種糾結之中,其實他已經把所有的結果都給毀掉了,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危險,他到最後既沒有忠君也沒有報國,最終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還背上了叛國的罪名。

説完岳飛的這個悲劇以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魏徵,他的人生則完全沒有任何猶豫,不過在這個糾結之中,他也踩了很多的紅線,但他有一個幸運的結局。縱觀魏徵的一生,他就是一個二愣子,與海瑞是一類人。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在魏徵的眼中只有黑與白沒有灰色地帶,當年他跟隨夏王竇建德的時候,他每一次上書都只論對錯,完全不管其中的人情世故。結果武將集團都不喜歡她,竇建德雖然尊敬他,但從不接納他。隨後他又跑到了太子李建成的麾下,按理來説這時候他的性情應該有所改變,但是魏徵還是老樣子,他一會兒指責太子李建成愚蠢,一會兒又指責太子李建成的文官集團太蠢。直到後來在李世民的手中,三起三落的境遇,他依舊選擇直言上書,並且每天都能與李世民剛起來。根據當時的歷史記載,李世民一天至少要發三次脾氣,其中有兩次肯定是魏徵導致的,一個大臣能與君王剛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難得。

因此從魏徵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看出來,他一輩子都選擇的是忠於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某個固定的君王。正因為如此,他無需在乎君王對他的態度,也不需要對君王阿諛奉承,只在乎國家社稷的好壞。如貞觀之治裏面所描繪的那樣,魏徵當時遭到唐太宗的劫難,説他曾經三次背叛自己的主人,魏徵這樣的人是否忠於自己的君王?一個忠誠的人會忠於自己的君王為他而死,一個賢能的人會為了國家而死,所以君王死了只是難過而已。從此可以看出來,魏徵是一個絕對的忠於國家的人,所以他在後來的歷史事件中從來沒有低眉折腰。也正因為如此,魏徵和唐太宗會組成和諧的關係,雙方以此聯手打造的貞觀之治,實在是難得。

其實,通過這兩人的人生對比,我們可以總結一點,那就是忠於國家比永遠忠於君王要偉大的多,但每一個人在人生具體選擇的時候,會因為很多事情而遭到阻礙,這種阻礙一方面是君王對於大臣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身後名。因此像岳飛這樣的人物,在做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斷,12道金牌到來中錯失了主動權,然而又在猶豫之間,做了錯誤的抉擇。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在理想的世界裏生活,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君王對大臣的好惡,周圍大臣對他的制約,還有整個國家的大局觀念,最忠使得的岳飛沒能選擇一個明確的方向,想一時選擇忠君,一時選擇報國,最終無法平衡導致自己滅亡。

不過魏徵也不是我們應該絕對學習的對象,他是歷史上的一個最理想的人物,恰好遇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君王,所以他才能夠堅持不懈的打造他理想中的國家,為堅定的目標不斷的奮鬥下去。這是所有讀書人的一個最理想的狀態,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像魏徵一樣,因為世界上有太多複雜的問題,並非每個人都遇到像唐太宗一樣的君王。所以對比這兩人的人生經歷,必須要清晰的認知到一點,忠於國家肯定高於忠於君王,但在具體的情況下,應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須要在兩者之中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案,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做到平衡,那就只能以報國為先忠君為後,這樣才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達到魏徵的完美狀態,但至少也要學到他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