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飲食差異的背後,是階層的分化,封建等級制在拜占庭帝國悄然形成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羅馬帝國時期,作為歐洲當時最強大,勢力範圍最為廣闊的帝國,羅馬人的飲食文化,實際上有着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

隨着北方蠻族勢力的崛起,特別是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後,使得歐洲的基本政權格局開始顯現。

而這些歐洲政權的建立者蠻族人,則是長期和羅馬人打交道的,因此在飲食文化方面,羅馬人可以説對於整個歐洲的飲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搜索今天的歷史史籍,雖然沒有羅馬時期流傳下來的詳細菜譜信息,但是拜占庭帝國時期,關於社會生活文化方面的豐富史料,對於今天我們瞭解羅馬人的飲食文化,還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幫助的。

拜占庭時期有關於醫學方面的著作,實際上記載了有關飲食文化方面的內容,當時拜占庭人的飲食結構非常豐富,他們日常能夠接觸到的食材,幾乎來源於歐洲的各個地方。


根據拜占庭文學家阿皮庫斯的記載,拜占庭時期羅馬人對於羚羊、野驢以及麻雀肉非常喜愛,這些食材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什麼,但是在那個物資不是非常豐富的時代,這種奢侈的食材,似乎只流行於上層社會的人羣當中。

與此同時,拜占庭人還非常喜歡,類似於烤肉、肉乾之類的食物,當時也已經出現了,類似於今天土耳其烤肉的熏製辦法。

由於靠近地中海,因此拜占庭人對於魚類海產品有着獨特的喜愛。不僅如此,拜占庭人甚至能夠前往黑海,尋找美味的鹽魚子,在十二世紀之後拜占庭人將鹽魚子進行加工處理,由此製成了美味的魚子調味醬。

隨後,遠在不列顛地區的出產的鯡魚,也流入到了拜占庭人的餐桌之上,更加豐富了拜占庭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歐洲的飲食文化,也因此能夠在拜占庭時期佔據社會主流,備受人們喜愛和歡迎。


拜占庭帝國時期,固然是以西式飲食文化為主,但是隨着帝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與東方世界的頻繁交流中,逐漸也開始吸收了大量的東方飲食特色和文化。

而君士坦丁堡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都城,不僅是當時地中海區域最為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交流的集中點,這使得飲食文化在君士坦丁堡,出現了顯著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比如拜占庭帝國內部,本來是不生產茄子和柑橘的,但是隨着阿拉伯人在中亞地區的崛起,他們開始不斷主動與拜占庭帝國進行交流。


由此使得阿拉伯人居住地區盛產的茄子和柑橘,不僅通過商路運輸來到了君士坦丁堡,而且其種植技術,也被帶到了拜占庭帝國,由此使得拜占庭人在日常的飲食結構中,增添了茄子和柑橘這種蔬菜和水果,並且成為一系列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在拜占庭帝國,每年龐大的商品進口和轉運中,有相當一部分的香料和蔗糖。

這些成為了拜占庭帝國飲食中的重要調味品,而在大量的香料進口中,拜占庭的飲食也在此過程中,不斷髮展和創新,逐漸形成了獨具自身飲食文化特色的風格。

甜點作為一種飯後談資必備食物,在拜占庭時期也同樣深受人們喜愛。在山區種植額各種果樹,為拜占庭人,提供了各種口味果醬的生產原料,這令拜占庭人可以製作各種形式和口味的餅乾、玫瑰糖等等。


葡萄酒作為拜占庭時期,頗為流行和歡迎的飲品,在其飲食文化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愈發突出。

不僅如此,拜占庭時期流行的葡萄酒,對於日後西歐的酒文化,也造成了重要影響,甚至葡萄酒在此後的發展中,能夠成為權利和財富的象徵。

隨着拜占庭帝國的統治逐漸穩定之後,基督教在國內的發展也開始有序進行,這使得教會勢力開始不斷壯大,他們佔據着大量的土地資源,擁有驚人的財富。

與此同時,隨着教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加上原有教會內部嚴格且鮮明的等級制度,使得教會內部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加大,而這種貧富差距的加大,實際上直接對於其內部的飲食現狀,也造成了重要影響。


比如從記錄拜占庭時期的詩歌來看,當時下層的僧侶在飲食方面非常可憐,因為他們缺乏崇高的地位以及財富,寺院有分佈在一些比較貧窮的地區,因此生活十分拮据。

這些基層僧侶的日常飲食,只是簡單的維持温飽而已,並沒有什麼講究和營養價值可言。

而反觀那些地位尊崇、宗教權利較大的主教士們,在飲食方面非常講究。一頓正餐主要有風乾的魚乾、雞湯,同時還有葡萄酒、四道魚菜,最後還有奶酪、燉菜等等。

由此可見這些主教的飲食非常豐盛,而且注重營養價值。這種宗教等級分明的飲食文化,其實在世俗世界的表現也非常明顯。


造成這樣的飲食文化差異,一方面是因為隨着拜占庭帝國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導致富人在飲食文化上更加講究,而窮人只得為填飽肚子。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拜占庭帝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逐漸向封建社會發展了,這表明與封建制度相適應的等級制在不斷建立。

由此各個等級有不同的權利,平民相較於那些特權人士,自然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