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許多帝王都有着一顆愛猜忌的心。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劉邦,他在晚年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猜忌他手下的將領,特別是那些異姓王,韓信,彭越等都先後因為被懷疑而被殺害。不僅如此,就連原來對他很好的蕭何,都被劉邦猜疑,還好蕭何故意弄壞自己名聲,才躲過一劫。
本來他還想把稱職的樊噲殺了,後來受到陳平的保護,樊噲才沒有事。
大家可能知道張良,雖然他的功績比不上我們經常所看到的蕭何韓信,不過他其實是初漢三傑之首,因為劉邦在提到他的名字的時候,都是用他的敬稱,這麼大的榮譽,可是別人都沒有的,所以這讓人感到很驚訝。
後來我們知道,也只有張良一直得到劉邦的信任,不僅如此,劉邦的妻子呂后也非常的尊敬他,雖然劉邦的疑心很重,但是,他始終沒有把張良作為一個需要重點看待的對象,這是為什麼呢?
這裏就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張良這個人他本身就比較有才能,而且他不貪圖權利,雖然他的計謀都很厲害,但是他對權力看得不是很重,劉邦也覺得自己在謀略方面是比不上他,可見他是一個比較神奇的人物,後來他沒有做官,可以説是劉邦借來的軍師了。
第二就是因為張良在幫助劉邦的時候,不是為了施展自己的大略,而是為了想要報仇,推翻所謂的秦王朝,他的父親本來是韓國的一個宰相,後來秦朝滅了韓國,而張良就一心想恢復韓國。
有學者認為,張良是因為父親死了,他沒法接着當相國,而他的出身是“五世相韓”,當這個身份落空後,加上當時刺殺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風尚,所以張良想刺殺秦始皇是在情理之中的。
當時不止張良,六國貴族都對秦始皇恨得咬牙切齒,他們中不乏有想復仇的,但更多的卻是——利益。
而張良作為如此聰明的一個人,在六國貴族中屬於翹楚,他的格局不可能這麼低,也就是説復仇只是一種政治藉口,他真正的政治訴求是——恢復韓國。
既然他的政治訴求是恢復韓國,跟劉邦的政治訴求完全不同,所以他不可能威脅到劉邦的地位。
第三,韓信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劉邦想殺他,也得摸着良心想一想,這樣做妥不妥。
當然良心這個問題劉邦是不用擔心,反正他也沒有,但對張良不一樣,張良聰明,又缺乏稱帝的野心,又是救命恩人,應該是三方面的作用,讓劉邦覺得留下張良比較好,於公於私都有好處。
第四就是他比較會懂得觀察別人,漢朝剛剛建立,劉邦進行論功封官,封上了很多個功臣,其中一個就是張良,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被封上的,底下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表示很抱怨,這時候張良馬上站出來勸議。
他説:既然成功建國,就應該對有功者進行挨個獎賞,如今受封賞的是您喜歡的人,您不喜歡的人都殺了,這樣肯定會有人對你表示怨恨,羣臣必定會動亂,您能睡安穩嗎?
聽了他的建議以後,劉邦馬上封賞那些平時怨恨的大臣,無形之中化解了一場危機。
第五就是他幫助了呂后的兒子,劉邦後期想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想要廢掉呂后的兒子,聽説這件事後,呂后非常害怕,所以張良就幫助了他,請了當時最有名望的四公來鎮場,讓劉邦以為民心向背,不可違逆,就無奈地放棄了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的想法,劉盈也成功地當上了太子,所以呂后對他非常感激。
説起來在廢立太子上,劉邦還是聽了張良的話,説明張良其人心機深不可測。在“三傑”中只有蕭何、張良躲過一劫,蕭何自毀前程,而張良則是心機太深。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張良不僅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對權位不貪迷戀,還懂得見機行事,他不去參與權謀的鬥爭,知道待人處事的原則,所以他能夠獨善其身,再後來還被授予諡號文成侯,説明他是個很厲害的人。
後來張良還在黃袍山那裏隱居下來,修建了書院,教孩子們讀書,後人為了紀念他,還幫他修建了石墓。以此表達對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