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永樂八年,一個剛滿十歲的小姑娘孫氏,被時為太子的朱高熾派人從山東接到了太子府。這是朱高熾的岳母彭城伯夫人為自己的外孫朱瞻基選定的皇太孫妃。
原來,朱高熾的岳母彭城伯夫人去了趟永城縣衙,發現孫氏貌美膚白,且聽説甚是賢德,一時驚為天人,就有意讓她將來嫁給自己的外孫朱瞻基。她就把這事説給了女兒張氏(太子妃),張氏又入宮稟明朱棣,這事原則上算是定下來了。明成祖對張氏只提了一個要求,好好養育這孩子,尤其是宮中各種規制。
1、後來居上
孫氏在太子府住了下來,研習文化及各種制度,她和朱瞻基兩人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了。
但是七年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明成祖要正式冊封皇太孫妃了,最終入選者卻是名不見經傳的胡善祥。她的入宮充滿了傳奇色彩,因為司禮監根據朱瞻基的生辰八字外加各種星象觀測,把這個皇太孫妃提前繪製了出來,宮中根據這個要求,在濟寧尋找到胡善祥,她符合全部要求,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成了太孫妃。
而孫氏只獲封嬪。
幾年後,朱瞻基即位,年號宣德,胡善祥順理成章的被封為皇后。三年後,胡善祥無過而被廢,接替她的,就是孫氏。
胡善祥被廢的理由很簡單,朱瞻基説自己都三十歲了,胡善祥都沒有給自己生個兒子,反倒是孫氏圓了自己這個夢,所謂母憑子貴,廢胡立孫過程中雖然遭到了楊士奇等眾臣的反對,但還是實施了。
廢后行動剛開始的時候,朱瞻基想強力推行此事,但是楊士奇拿出了漢光武帝、宋仁宗無過廢后的例子直接懟了回去。後來朱瞻基轉變態度,單獨召見楊士奇一人,可憐巴巴的,那狀態簡直就差點下跪了。
拋開倫理因素,但從這個舉動上看,孫氏的手段顯然是大大高於胡善祥的。
朱瞻基如此作為,絕非一時衝動,可見孫貴妃平日沒少下功夫。在宮斗方面,胡善祥完敗。但如果認為孫氏只會玩兒轉後宮的話,顯然有些小瞧她了。
2、固守京城
朱瞻基即位後沒幾年就駕崩了,留下了9歲的兒子朱祁鎮。宮中一度盛傳,襄王朱瞻墡將即位新君,這也是張太后的兒子。
不過,張太后還是按照朱瞻基的遺囑宣佈,朱祁鎮才是新皇帝。孫氏心裏的一塊石頭才算落地,不過這次有驚無險的經歷,也歷練了她。幾年後,太皇太后張氏去世,發生於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成了這位女子施展才華的舞台。
其實土木堡之變的由頭很簡單,瓦剌部族想獲得明朝更多的封賞,但是大明不同意,我這錢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矛盾由此產生。
瓦剌開始南下劫掠,本來就是打秋風性質的,然後明英宗臨時拼湊了二十幾萬兵馬御駕親征,兩軍一遭遇,大明潰不成軍,超出瓦剌預料的是,順帶着把明英宗給俘虜了,要知道土木堡那個地方,離乾清宮不過110公里的路程!堂堂大明天子在京畿重地給劫持了,這事兒放在哪個朝代都是個笑話。
號稱五十萬的明軍折戟沉沙了,大明天子也被扣押了,可想而知,這對於明朝的震動有多大!所以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來後,京師震動,富商大賈紛紛南逃,就連眾多官員也是將一家老小送往南京,遷都之論再度泛起。
但是以于謙為代表的許多官員認為應該堅守北京,甚至連司禮監的太監李永昌都説:
是也。陵廟宮闕在此,倉廩府庫百官萬姓在此,南遷,大事去矣。且陛下不聞宋靖康乎?
于謙等人看的很明白,一旦遷都,北元勢力會進一步南擴,遷都應天后的明朝就會變成割據南方的地方勢力,而不再是完整意義上的統一王朝了。百餘年前,兩宋與遼金對峙的結果,就是被蒙元吃掉。
但是固守京城又不僅僅是靠匹夫之勇就可以做到的,此時的明王朝面臨着更嚴重的災難,朱棣當年遠征漠北,從來就沒重視過京師的防禦。再加上明師新喪、英宗被俘,這對明王朝的士氣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
另外,糧草、兵馬的調動也是頭疼,會不會有亂臣賊子趁機作亂?當年董卓可是奉旨勤王的,進京後不還是把漢少帝那孃兒倆給廢了?
三百年前,金兵滅亡北宋,像趕鴨子一樣,追趕着趙宋皇族,趙構從開封一路流竄到鎮江、杭州、温州,而且一路不停的乞降,兄弟別追了,哥兒們都跑到大海上了,沒地兒逃了......也不過苟延殘喘了百餘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族最後還是難逃被追趕的命運。
思來想去,作為朱姓皇族的最高掌權人孫太后,她不想做逃亡之人,與其那樣,她寧願賭一把,而且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百年後,她該如何向太祖爺朱元璋交代?
最終,孫太后下定決心,誓死守衞京城,哪怕戰死。
結語
英宗北狩後,迫於形勢,孫太后下詔郕王朱祁鈺監國,而不是自己干政,這體現了大局為重的觀念。兩天後,又冊封朱見深為太子,為的是保住朱祁鎮這一支血脈,凸顯了其業務能力的熟練,這種借力打力的手法,避免了東漢少帝式的悲劇。固守京城的決定,更是印證了她戰略眼光的深邃。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