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滅亡,總離不開兩個角色。一個是太監,一個便是外戚。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比如東漢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源於外戚和宦官專政奪權。太監咱們都知道,一個只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的特殊羣體,由於其皇帝近臣的特殊關係,往往會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於凌駕於皇權之上。

換句話説,就是皇帝養條狗,結果被狗給咬了。

而外戚則是憑藉其皇家姻親的特殊地位,以及其背後強大的家族勢力,來達到左右朝政的目的。

相比於太監,顯然外戚更麻煩。太監畢竟是仰仗皇權,再怎麼過分也不會取而代之。但外戚則不一樣,一旦時機合適,那便是改朝換代啊。而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便是隋文帝楊堅了,他不就是搶了自己外孫的位置嗎?

而儘管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吸收外戚干政的教訓且一直想辦法下條令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外戚干政的情況終究還是屢禁不止。畢竟是老丈人,總得照顧。

當然,也有例外,我國曆史上就有一個朝代立朝的幾百年內幾乎都沒有出現過外戚干政的現象。

這個朝代就是朱元璋創立的明朝。縱觀大明朝數百年的歷史,幾無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呢?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出台了許多措施去限制後宮的權力。

因為有感於前朝外戚干政的種種弊端,為了加強皇權,減少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一條規矩。這規矩就是凡是他朱元璋的子孫,天子也好,諸侯也罷,他們的配偶都要從中下層尋找。

明初規定,凡天子、親王的后妃宮嬪,均通過選秀女方式,從家境清白的低級官員或平民百姓家選取,絕對禁止大臣以各種理由進獻美女。

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

所以這也造成了皇帝所娶的皇后出身不高,家族勢力不大,而縱觀整個明朝歷史,除了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出身功勳之家,家族勢力龐大。明朝的皇后們幾乎都出身中下層人家,她們的父兄不是小官吏,就是窮書生,根本沒什麼權力,在朝中威望也不高。

縱觀明代的后妃,全部遵循這條戒律,因此從根上杜絕了外戚勢力的增長。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此外,外戚要形成干政的巨大能力,就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成為外戚,也就是説他們的女兒或者妹妹能成為皇后或者熬成太后。

第二,他們本身要擁有足夠大的勢力,繼而憑藉女兒或者妹妹的身份進行干政。

就拿漢朝的霍光王莽來説,霍光本身就手握重兵,而王莽把持朝政,也同樣是靠着王家的巨大勢力。所以他們能利用外戚的身份進一步把持干預朝政。

但是,顯然明朝的外戚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而不具備第二個條件,所以明朝的外戚想幹預朝政也難。

明朝皇后的出身到底有多低呢?

舉幾個例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孝恭章皇后孫氏是鄒平人,其父僅為永城縣主簿;明英宗朱祁鎮的孝莊睿皇后錢氏,其父為都指揮僉事(後封安昌伯)錢貴;明憲宗的孝穆皇后紀氏,是廣西少數民族土官的女兒,被俘入宮中。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以此觀之,不難發現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低微,她們的父兄也不是什麼手握重權之輩。因此,他們也就無力去幹預朝政,所以明朝很少會出現外戚干政的情況。

當然,縱觀歷史,不乏有後期發力的外戚家族,他們開始家族一般,但能憑藉着皇后的關係而崛起。這一點朱元璋也想到了,其早早的立下規矩,後宮不可干政。

“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髮事不得預焉”

並且朱元璋還命工部制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於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復著令典。並且命令朱升編修《女戒》以教育后妃。成為祖宗成法,為後世遵循。朱元璋馬皇后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馬皇后也從未乾涉政事。

成祖朱棣加以補充,編修《古今列女傳》,以封建禮教的形式,進一步約束后妃。

同時明朝為防止後宮勾結外臣作亂,對後宮嚴加防範!

鉅細衣食之費,金銀幣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移部臣取給焉。若尚宮不及奏、內使監不復奏輒領於部者論死。或以私書出外,罪亦如之。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人宮,以證取藥。

后妃的飲食起居,就連生病看病也不可能有與外臣勾結的機會,防範不可謂不密。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因此在這些嚴格的管控之下,根本不存在外戚成長的土壤,怎麼可能會有外戚專權?

與此同時,明代還有一套完善的監察制度,錦衣衞,東廠嚴密的偵緝工作,御史科道官六部給事中等這些言官們可以風聞言事,這就厲害了,只要聽到點風吹草動就可以給皇帝上書,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哪個外戚敢亂來?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明朝皇帝登基時年紀都基本已經比較大了,有了處理政事的能力。

外戚要想幹政還有一個很大的機會,那就是當小皇帝登基時。就比如説吧,先皇駕崩了,而此時繼位的皇帝如果如果年紀尚小,那麼外戚就有充足的理由干預政事了。

所謂“主少國疑”,便是如此。

試想先皇駕崩,而原來的皇后晉升為太后,而此時的太后是一介女流,帶着自己還沒長大,不能處理政事的兒子,所以太后就需要找個可靠的人幫助自己代替兒子先處理政事,而毫無疑問,太后的孃家人,太后的父兄會成為這個人選。所以這時候外戚就能名正言順地干政。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然而,明朝的皇帝登基時大都已經具備處理政事的能力,不需要依靠外戚來理政。

看看那些明朝的皇帝們,明仁宗朱高熾登基時46歲,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時27歲,明憲宗朱見深登基時17歲,明穆宗朱載垕登基時29歲。

也就是説這些皇帝登基時都已經年紀不小了,心智成熟,哪裏還會需要外公舅舅這些外戚來幫助自己處理朝政呢?

所以,明朝的外戚也就很難有機會能趁皇帝年幼初登基不識事為由,干預政事。

綜合以上種種原因,是故明朝相比於其他朝代,鮮有外戚干政的現象發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8 字。

轉載請註明: 後宮不幹政,外戚不專權,明朝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