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持續升温 考研是精英時代的“二次高考”嗎?

  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457萬,較上年增長80萬,創下歷史最高增長紀錄,漲幅達到了21%。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下,上大學失去了過去曾經具有的社會篩選作用,考研成了社會競爭與篩選的前置,考研究生則成為學生“改換門庭”的重要通道。

  “考研熱”為何會持續升温?考研是精英時代的“二次高考”嗎?華商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院長,請他們第一時間分析考研“高考化”現象。

  觀察:

  “考研熱”現象客觀存在

  需警惕考研中的“劇場效應”

  華商報記者翻閲了近年考研報名人數記錄,自2015年以後,考研人數持續增長。2017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200萬,達到201萬,隨後出現了加速增長,呈現出高位上的高增長,5年淨增長256萬,實現了報名人數的翻番。2022年西安考研人數約13.5萬,陝西省近17萬人報考。要知道,2021年參加陝西省高考的人數為25.8萬,作為教育大省,考研一直是陝西學子畢業後的熱門選擇。

  “‘考研熱’的現象客觀存在。”西安培華學院理事長姜波表示,一部分學生對本科學校不滿意,有提升學歷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考研彌補高考的遺憾。

  “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考研並不是出於主動或理性選擇,而是受媒體宣傳、同學親友甚至學校引導的影響。”高頓考研西北研究院院長李東昇解釋,在現有高校畢業生的去向落實率的統計方式中,升學率也被計算在內,“有高校將就業率統計的壓力轉嫁到了考研上。”

  當考研“高考化”成為一種趨勢,上大學失去了過去曾經具有的社會篩選作用,考研成了社會競爭與篩選的前置,違背了研究生招生的本意。“相當於中小學補習班的‘劇場效應’,大家都去考研了,你只有也去考研,才能與大家保持平行。”姜波表示,“這種做法會消耗更多的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

  現象:

  研究生學歷越來越成為入職的起步門檻

  有專家分析,這是由招聘門檻水漲船高導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是學歷的相對貶值。當下,研究生學歷越來越成為入職的起步門檻。

  可以説,當下的考研,已經成為社會競爭與篩選的前置條件。此前,承擔這種職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後,這種前置篩選的壓力,逐漸轉移到考研上。如此一來,考研便成為很多大學生的核心目標,考研本身也愈加應試化。2022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本科學歷的“含金量”不如研究生學歷,西安文理學院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張運良表示,“高等教育普及,本科生太多,企業對本科生的需求就沒有那麼緊迫了。就業口將更多的本科生‘逼’到了考研的路上。”當下,在一些“雙非”高校,大學生活也變成了“高四”,很多人從入學起就集中精力準備研究生考試,真正的大學專業學習反而不受重視。

  建議:

  制定合適的培養方案

  避免本科變為研究生教育的“考前輔導班”

  對於大多數考研學生來説,從大三開始就要全身心投入備考,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犧牲掉的不只是娛樂、生活的時間,可能還有學習專業課的時間。“有一部分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光看跟研究生考試相關的參考書目,忽略跟考研無關的科目,甚至有的時候社會實踐都不參與。”西北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洋表示,從長遠看,這種做法不利於學生個人的發展。

  “考研跟人才培養不相矛盾。”張運良則認為,“考研公共課是每個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專業課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課程,跟本科生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優秀的學生能夠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有業內人士表示,“考研的招生過程在不斷優化,除了全國統一考試,還有推免制度,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因為備考而忽略專業課的不足,充分賦予大學招生自主權,讓導師自己參與研究生選拔。”然而,在推免生佔比過高影響公平公正的輿論壓力下,推免生佔比受到限制。

  “實際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在姜波看來,對本科畢業生來説,考研具有不確定性,找工作是一個重要的出路。而本科四年是一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方案是跟着就業走,跟着考研走,還是兩者兼顧,對高校來説是很大的挑戰。“把本科教育當成跳板和過渡,成為研究生教育的‘考前輔導班’,是一種悲哀。如何將考研的風險變得可控,需要高校研究和預判,讓考不上研究生的學生也有出路。”

  觀點:

  高分不等於能力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研究生

  在“考研熱”持續升温的背景下,每年畢業的研究生也呈上升趨勢,人力資源市場將招聘的學歷砝碼不斷推高。李東昇無奈地説,“企業選擇高學歷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隨着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越來越多,企業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

  “社會需要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專科和本科學生。”姜波表示,社會更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在產業創造價值,在精準教育、因材施教的時代,就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千軍萬馬衝刺考研,沒有落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更沒有落實教育的本質。”

  “高分不等於能力,老師更看重學生的理論、認知、動手、實踐、創新等綜合能力。”李洋介紹,除了初試成績,學校在複試方案中還會考核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專業知識、學科動態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張運良教授同樣表示,招生學校在複試過程中,會對學生進行全面、再次考核,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學習習慣、知識面等方面的考核,要求學生有嚴謹治學的態度,更青睞具有超前、靈活思維模式的學生。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研究生。研究生的碩士階段是過渡,這只是個基礎,想真正成為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要抱着一個未來要讀博士的目標。”姜波認為,考研更適合真正地對研究、學術感興趣,將來想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學生,要抱着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態度,為產、學、研結合提供更多思路,做好越學越深、越專、越尖的準備。他提醒大家,不要隨波逐流,要正確認識讀研究生的目的,樹立正確的考研觀。 華商報記者 張競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9 字。

轉載請註明: “考研熱”持續升温 考研是精英時代的“二次高考”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