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狀元實業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張謇素有“末代狀元”之稱,因此很多人誤以為張謇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張謇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原因很簡單: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農曆甲辰年)舉行的,而張謇中狀元是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農曆甲午年)的事情,前後整整差了10年。
據歷史記載,從1894年之後到科舉廢除,也就是1895年到1905年這10年之間,清政府一共舉行了4次科舉考試。其中,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1904年(光緒三十年)慈禧七十大壽時增加的一次恩科,另外3次分別是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和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細心的人可能已經發現了,我們剛剛提到1904年這次科舉考試是恩科考試,是慈禧70大壽時特設的(其實1894年舉行的那次科舉考試同樣也是恩科考試,因為當時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壽)。那麼,什麼是恩科?其實,“恩科”是相對“正科”而言的。
從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開始,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就基本確立了“三年舉行一次”的制度,稱之為“正科”;而於尋常例試之外、逢朝廷慶典特別舉行的開科考試就被稱之為“恩科”了。因此,對於那些落榜的秀才舉子來説,恩科考試就有點兒類似大赦天下的感覺。運氣好的話,落榜的第二年就能接着考;運氣差點兒,三年之內也多了一次考試機會。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正科考試與恩科考試恰好在同一年的情況,但是這對讀書人來説仍然是個機會,因為此時恩科與正科雖然合在一起舉行(稱為“恩正併科”),但是考試結果卻是按兩科名額錄取的,考上的機會就更大了。
言歸正傳。既然1904年舉行的這次恩科考試(稱為“甲辰恩科”)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那麼甲辰恩科狀元自然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了。
那此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自稱“第一人中最後人”(意思就是最後一位狀元)的劉春霖。
前面我們説了,對落榜的秀才舉子來説,恩科考試就好比皇帝大赦天下,運氣好的話,落榜的第二年就能接着考。這樣的幸運兒有沒有呢?有,而且劉春霖就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光緒29年(公元1903年),劉春霖就與兄弟劉春堂一同參加了科舉考試(這次是正科)。當然,這次考試的結果你肯定已經猜到了:劉春霖落榜了(他的兄弟劉春堂倒是順利中了進士)。
可是劉春霖運氣好啊,第二年正巧趕上慈禧太后70大壽,所以清政府特意舉行了一次恩科考試,也就是甲辰恩科。因為這個機緣巧合,劉春霖落榜後又幸運地參加了次年舉行的恩科考試。若不是如此,劉春霖恐怕很快就會聽到科舉廢除的消息了。
俗話説,“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也不知道是劉春霖上輩子修來的福,還是因為他天天踩狗屎,反正最後落榜的劉春霖不僅趕上了恩科考試,還“意外”高中狀元!
此時此刻,你一定想趕緊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到底出了什麼“意外”讓劉春霖高中狀元?那麼,不妨接着往下看:
1904年7月4日清晨,劉春霖和其他270餘名貢士一起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在經歷了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後準備參加名義上由光緒皇帝主考的殿試(實際上當時是慈禧太后主政,主持殿試的自然也是慈禧)。
考試結束後,閲卷大臣們很快就根據考生們的答卷給出了一致評議,並將前十名的試卷呈報給了慈禧太后,由她“欽定”前三甲的名次。也就是説,在形式上,狀元、榜眼和探花要由慈禧來確定。但是,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閲卷大臣們評定的進士前三名就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了,畢竟他們是專業的閲卷老師。
可是,當時閲卷大臣們評定的進士第一名並不是劉春霖,而是慈禧後來欽定的榜眼、廣東人朱汝珍。正常情況下,朱汝珍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甲辰恩科狀元了。
然而,事情就在悄然之間發生了戲劇性變化,進士第一名朱汝珍和進士第二名劉春霖的命運也開始發生轉變。
按照閲卷大臣們的推薦順序,慈禧太后首先拆開的就是進士第一名朱汝珍的試卷。可是,慈禧拆開試卷後卻連連搖頭,因為她看到試卷上面是黑壓壓的粗筆楷書,而她本人更偏愛疏淡清新的字體。更要命的是,她赫然發現此人名叫朱汝珍,而“珍”字立即讓她聯想到了曾被自己謀殺的光緒帝寵妃——珍妃。再加上“朱”與“誅”同音,慈禧心中就更不高興了。因為在慈禧看來,“朱汝珍”三字就是在告訴世人“珍妃是慈禧命人殺害的,並非貞烈殉節”。當慈禧發現朱汝珍是廣東人後,她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廣東是她最痛恨的一個地方——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維新派領袖康、梁以及高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全是廣東人。於是,慈禧不動聲色的將朱汝珍的試卷暫時擱到了一旁。
然後,餘怒未消的慈禧拆開了第二份試卷。奇怪的是,剛剛還陰沉着臉的她又瞬間轉怒為喜了。原來慈禧發現此人的書法風格與朱汝珍截然相反,是字體娟秀俊麗的細筆工楷,非常符合她的審美。與此同時,慈禧發現此人名字格外討喜,叫劉春霖,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慈禧認為,“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是吉祥之兆,能為久逢大旱的中國帶來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一帶,“肅寧”又有“肅靜安寧”之意,於是心中大悦。
最終,慈禧大筆一揮,親手敲定了此次殿試的前三名——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就這樣,因為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卷面分),因為名字討喜,劉春霖幸運地由原來的進士第二名變成了慈禧欽點的頭名狀元,亦即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反過來,進士頭名朱汝珍卻因為書法、姓名和籍貫不合慈禧心意而與狀元失之交臂、屈居榜眼。但是,話説回來,劉春霖的運氣還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倘若進不了前十,他字寫再好也無濟於事。如此看來,雖然是造化弄人,但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