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説一下,嚴格意義上的三國,其實是從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東漢正式覆沒才開始。不過習慣上人們往往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比較大,討論三國時通常是從黃巾軍起義,也就是演義開始的時候算起。
這裏姑且也按照大家習慣從黃巾軍起義算起,畢竟《三國志》也把很多沒活到曹丕篡漢的人也收錄在內。而且在東漢末年那個軍閥混戰時期湧現出來的英雄實在太多,把他們排除在外實在有些可惜。
在歷史上,關羽和張飛都以“萬人之敵”出名。而且這個名號還是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等人首先説出來,並非劉備這方自誇,可見關羽和張飛名氣之大。
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
萬人敵古代也有指代統兵打仗能力的意思,不過在《三國志》上稱關羽、張飛為萬人敵的前面有一個形容詞“雄壯威猛”。加上週瑜也誇關羽、張飛是“虎熊之將”,顯然這個萬人敵是説他們的個人武力。
考慮到程昱誇關張二人是在劉備被呂布擊敗,到許昌投奔曹操的時候,此前的劉備實力有限,在羣雄之中屬於邊緣化的人物。在這種情況下關羽、張飛還能創下這麼大的名頭,足以證明他們的武力之強。
在袁紹命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圍攻東郡太守劉延的戰鬥中,此時在曹操手下的關羽和張遼一起作為先鋒出戰。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於是策馬衝陣,在萬軍之中刺死顏良,斬首而回,期間袁軍將士無人能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顏良是袁紹手下的大將,在當時也是以驍勇出名的猛將。但是卻在萬軍之中被關羽直接殺死,關羽之強可見一斑。
在這裏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張遼和孫權的合肥之戰。此戰張遼率八百死士突擊江東軍,張遼披甲持戟,身先士卒衝殺在前,連殺數十人,斬孫權手下二將,衝到了孫權附近,最終被吳軍擋住。
張遼可以連殺數十人,卻無法將敵軍主將斬首,可見這有多難,這也可以從側面證明關羽白馬之戰的表現到底有多強。
而張飛的表現也不差。劉備兵敗當陽時,只帶了數十人殺出重圍。劉備命張飛帶二十名騎兵斷後。張飛在長板橋據水斷橋,橫槍躍馬向追來的曹軍挑戰。曹軍雖多,但是無一人敢上前,最終劉備安全脱身。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此戰雖然不像演義説的那樣,曹操帶了幾十萬大軍來追擊被張飛喝退,而是隻有五千曹軍。但是這五千曹軍是曹操在軍中精選的精鋭,其中還包括了百裏挑一的虎豹騎,其戰鬥力還是非常驚人的。然而這五千精鋭最終卻無人敢去挑戰張飛,可見張飛的名氣之大。
所以後來到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都愛用“關張之勇”來形容武將勇猛無敵,這也可以從側面正面在三國時期,武藝最強的就是關羽和張飛了。
那麼關羽和張飛到底誰更強一些呢,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很明顯這張飛要比關羽略差一些,武力第一的位子自然是由關羽來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