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卧聽風吹雨,笑侃江湖事!各位好,我是原創作者郎眼觀察,定期和大家探討歷史風雲。
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聊三國,主要説説裏面起義的故事。
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來,過去很多朝代或多或少都遭到叛亂或起義。先不管他們發動叛亂的意圖是不是正義的,除了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發動的小規模叛亂之外,大多數叛亂或起義都會給當權者帶來麻煩,有些甚至成功地推翻了當時的政權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一位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大將,膽量和智慧都有過人之處,也有人稱他為小張良,手裏有數十萬軍隊,然而,他在反叛後三天就把數十萬大軍揮霍完了。這個人是誰?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看過三國的人應該知道,他不是別人,恰好是滅了蜀漢的主要人物鍾會。鍾會這個人,是名將的後代,很早就成為了司馬家族的親信,司馬懿提拔了他,還負責給司馬師掌管機要大事,也破解過司馬昭出兵蜀國的真實意圖。因此,人們稱他為“子房”,這意味着他的智慧可與張良相媲美。此外,在出兵攻打蜀國時期,他就已經擁有了十幾萬的軍隊,加上諸葛緒和鄧艾兩人手下的幾萬兵馬,也被他一起吞併拿下,算上姜維手下投降的幾萬人馬,從這裏統計來看,鍾會手裏的軍隊至少有二十萬,這也是他敢謀反的底氣。
然而,從他進入蜀地到起義反叛被殺,也就在前後三天。剛起兵謀反,還沒怎麼開始就結束了。為什麼會如此?對於具體原因,小編主要想從以下幾個方向來解析。
首先、對自己手中的力量沒有正確的估量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在鍾會滅掉蜀漢之後,“自以為掌握了精兵良馬,於是就敢謀反”。鍾會一直認為滅蜀的功勞在於他自己,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蜀漢的滅亡主要功勞來自鄧艾,除了牽制姜維,他並沒有做出很大的貢獻,而且最後他幾乎被姜維擊退了。雖然手中掌握了數十萬軍隊,但這些都是司馬昭授予給他的,不是他自己的力量,關鍵時刻也不能為他所用。而且,這些士兵的家屬都掌握在司馬昭的手中,想要他們跟着鍾會一起叛變幾乎很難,因此,這些人不可能會願意反抗曹魏或者司馬昭。簡單來説,雖然表面上看有很多士兵,但幾乎沒有真正可以為他所用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失敗也就無法避免。
第二、司馬昭其實已經準備好應對他叛變了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可以想一下,鍾會為什麼敢反叛,並提出這樣的想法:等士兵抵達長安後,他們將通過水陸兵分兩路,然後在洛陽集合,一旦成功將確定天下的格局。在他看來,出於司馬昭對他的充分信任,他可以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並打他個手足無措。只可惜他想得太簡單了,他不知道他想反叛的事情,在他出兵之前就已經被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哥哥告誡司馬昭,他有不同的野心;部下邵悌也暗示過司馬昭,鍾會不可用;就連司馬昭的內人,也向司馬昭説過了這個情況。這些人都能看出鍾會有異心,司馬昭還能一點察覺都沒有?
因此,對於鍾會的反叛,司馬昭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他只用了一封信就完全擾亂了鍾會的計謀,讓鍾會把之前一統天下的雄心一下變成了分割蜀地,大大挫傷了他的信心。
第三、太過於信任衞瓘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熟讀三國的都知道,衞瓘是司馬昭的人,實際上就是派去監控鍾會、鄧艾他們的,在準備叛亂之前,鍾會就是借了他的手去除了鄧艾。在那之後,鍾會打算反叛,還把這個想法告知衞瓘,作為司馬昭的監軍,他肯定不同意鍾會這麼做,所以假借上廁所的名義,把鍾會囚禁胡烈等人的消息告訴了胡烈的心腹丘健,從而先引發了內部的兵變。鍾會在內部迅速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很快就被亂軍殺死了。
第四、起兵前的準備不充分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小編經常聽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打沒有準備的戰”,這是用兵大忌,尤其是像這種謀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曹操想要摧毀漢室,所以他先搞定了各路諸侯,掃清了障礙,最終還是將篡位大業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家族從司馬懿開始以來,就有野心,但還是準備了數十年,用了兩三代人去做鋪墊;即便是司馬家族很快就平定了的淮南叛亂,也經過長時間的策劃和籌備,而盲目自信的鐘會,剛決定反叛,就急着要出兵,在得到司馬昭要過來的消息,又很快改變了目標,就像鬧着玩一樣,所以他會迅速失敗也不是沒到道理的。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看完鍾會的故事以後,小編覺得凡事還是要三思後行,不要被自信衝昏了頭腦,最終承擔結果的還是自己。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
這篇文章是由郎眼觀察原創,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和小編一起探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6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演義》中能比肩張良的大將,卻在三天揮霍了數十萬大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