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魏三國蜀漢顯然是實力最弱的,劉備稱帝之時天下十三州之中他只佔有益州一州之地,不如孫權的兩個半州(揚州、交州和半個荊州),更是遠不如坐擁九個半州的曹魏,不過以繼承漢室大統自居的劉備並非全無壯大的機會,甚至還一度有一統天下的曙光,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劉備一個錯誤之舉而蕩然無存,今天就來説一説劉備一生最大的昏招:不僅害死關羽,也錯失了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這一切來之不易,前期顛沛流離的劉備一直到201年投靠荊州牧劉表之後才算是穩定了下來,但也僅此而已;208年的赤壁之戰給了他莫大的機會,劉備趁曹操大敗和孫權分心於南郡和合肥的戰事無暇分身之際,以劉表之子劉琦的名義拿下了荊南四郡,從此擁有了一塊穩定的地盤,其後入川拿下益州和漢中以及東三郡,一時之間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峯。
不過劉備的輝煌沒能持續多久,先是襄樊之戰關羽敗亡丟失了荊州,然後夷陵之戰大敗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蜀漢實力一落千丈。
或許有人會把責任怪在關羽頭上,認為他一不應該發動襄樊之戰,二因為自己的驕傲和小覷江東諸將導致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從表面來看確實如此,因為如果不是關羽戰敗導致荊州丟失,後面東三郡得而復失、劉備伐吳大敗而歸損兵折將無數的災難性後果也就不會發生,事實上這個鍋不應該關羽來背,那麼誰才是蜀漢由盛而衰的罪魁禍首?不是關羽,恰恰是劉備自己,因為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劉備剛剛拿下漢中就自立為漢中王,為什麼這麼説?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219年5月劉備拿下漢中,7月就自立為漢中王,此舉至少有三大弊端:
第一,兩漢以來臣子罕有公爵和王爵,曹操進爵魏公都惹來很多非議,連荀彧都明確反對,一旦臣子晉封為公爵或王爵,其實就是僭越之舉,劉備之前打的旗號一直是匡扶漢室,漢獻帝尚在劉備卻突然稱王,至少在天下人心目中是大大的失分。
第二,動搖了孫劉結盟共抗曹操的基礎:孫權和劉備結盟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兩人地位平等,而他們的共同敵人曹操則是亂臣賊子,現在劉備突然不聲不響稱王了,曹操是魏王、劉備是漢中王,唯獨孫權和他們地位不對等,這為孫劉雙方結盟蒙上了一層陰影,或許襄樊之戰孫權向曹操稱臣就有這個原因在內。
第三,前兩個不利後果還好,最要命的是這第三個弊端,那就是正因為劉備的稱王才導致襄樊之戰提前爆發,為什麼這麼説?
劉備稱王之前是東漢朝廷冊封的左將軍,稱王之後封了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四人為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和後將軍,前左右後屬於四方將軍,也只有劉備稱王之後才有資格分封,不僅如此劉備還授予了關羽假節鉞的特權。
有些觀點認為襄樊之戰是關羽擅自發動的,這種可能性其實不大,如此大規模的一場戰役不是關羽一個人所能決定的,即使他有假節鉞也不行,最大的可能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想要再接再厲用另外一場大勝來為自己稱王增添光環,環顧周邊,孫權是盟友,曹操主力剛剛遭遇漢中之敗,滯留關中未歸,只有關羽提兵北上攻取襄樊才最現實。
諸葛亮《隆中對》提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兵分兩路北伐中原是蜀漢的既定國策,所以襄樊之戰遲早要打,但絕不是這邊漢中之戰剛剛結束就馬上發動,因為益州兵團剛剛經歷近兩年的惡戰,士卒疲憊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無法有效的策應關羽的軍事行動,兵分兩路成了關羽的單兵軍事行動,如果不是劉備急於稱王,襄樊之戰不可能就這麼倉促之間發動。
劉備稱王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息息相關,不過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劉備稱王七八個月之後,他一生的勁敵曹操病逝於洛陽,如果當初劉備不急於稱王,而是一邊休養生息,一邊為北伐做準備,等到曹操病逝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到來後再稱王,這個時候派出人員和兵馬加強關羽荊州兵團的實力,同時派出得力大將前往東三郡統領劉封和孟達然後兵分三路:一路由關羽北上襄樊,一路兵馬出東三郡東入曹魏的襄陽郡和南鄉郡配合關羽作戰,一路則由劉備親率益州主力兵團出漢中攻隴右或關中。
襄樊之戰前,劉備擁有一個半州十餘萬兵馬,麾下兵強馬壯正是其一生實力最巔峯之時,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就是益州和荊州同時出兵北伐,其先提條件是“天下有變”,曹操之死為“天下有變”提供了契機,曹操病逝之際,蜀漢一方黃忠和法正仍在,五虎上將加上魏延、孟達、劉封等人以及荊州兵團陣容堪稱豪華,反觀曹魏一方,曹操剛死正是其動盪和衰弱之時,此消彼長之下劉備三路出兵很可能會打曹丕一個措手不及。
樂觀的估計包括襄陽郡、南鄉郡和南陽郡在內的荊州北部將落入關羽之手,甚至涼州和關中之地也有可能被劉備拿下。
如此一來,劉備將擁有益州、涼州、大半個荊州、包括關中在內的部分司隸州之地,真正擁有了角逐天下的實力和統一天下的機會,《隆中對》的最終目的:“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也將有實現的可能。
七八個月的時間差使得劉備錯失了統一天下最好也是唯一的機會,迫不及待的稱王使得襄樊之戰提前發生,從而導致了關羽戰敗被殺,不僅害死了關羽也使得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從此局勢一發而不可收拾,蜀漢再也沒有機會雄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