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有遇到過被過度合理化效應的經歷嗎丨心理詞條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01

闡述定義

過度合理化是人類的一種態度,它是指當個體非常明顯的是為了控制別人而事先付出與之不相稱的報酬的時候就會發生過度合理化現象。當人們相信,他們所做的努力是由於得到了報酬導致的,這個時候人們就會降低對工作的內在的興趣。

過度合理化也可以用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他認為,當個體以一種與行為態度相矛盾的方式行為,就會產生不適感。行為與態度的矛盾導致不平衡,人們會被驅動着去嘗試解決這種失調。

可是當人們找不到可以解決這種失調的方法時,他們就會採用唯一的一種方法來解決這種不一致,就是改變自己的態度。 過度合理化效應與理由不足效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即理由不足效應以最小的刺激能夠最有效地促使人們對一個活動產生興趣並樂於繼續做下去。

02

背景/來源

過度理由效應是指不必要的報酬有時會帶來一些隱形的代價。給人們報酬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會讓他們將其行為歸因於報酬,這樣就會削弱他們的自我知覺,因為興趣去做。

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Rochester大學、馬克·萊珀和戴維·格林在斯坦福大學、安·博吉亞諾與其同事在科羅拉多大學的一系列實驗均證實了過度合理化效應。

給錢讓人們玩智力遊戲,他們以後繼續玩遊戲的行為就會少於那些沒有報酬玩遊戲的人。答應給孩子報酬來讓他們做自己心裏喜歡的事情(例如,玩魔術牌),孩子們就會將這種遊戲變為工作。

實驗過程: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被抽調的全部學生在解題的時候都沒有獎勵;

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

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實驗結果:

無獎勵組的學生比獎勵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這説明獎勵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後,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得興趣。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當學生尚沒有形成自發內在學習動機時,教師從外界給以激勵刺激,以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

但是,如果學習活動本身已經使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此時再給學生獎勵不僅顯得多此一舉,還有可能適得其反。一味獎勵會使學生把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導致學習目標的轉移,而只專注於當前的名次和獎賞物。

04

案例分享

一起來聽一個過度合理化效應的故事。

有一位獨居的老人住在城市某一條街上,每天下午的時候,都有一羣吵鬧頑皮的小男孩在這裏玩耍。打破了以往老人的寧靜生活。

於是有一天他把所有的男孩都叫到了自己家門前,並且告訴他們,他很喜歡孩子們那令人愉悦的聲音,並且許諾,如果他們明天再來的話獎給他們每人50美分。

第二天的時候,果然這羣孩子又進來了,不僅準時,而且比以往更加放肆了。這位獨居的老人兑現了昨天的50美分承諾,並且接着許諾,下次來還有報酬。

第三天,這羣孩子真的又準時的來了,獨居老人依然兑現承諾,只是這次是25美分,並且接着承諾下次來還有報酬。第四天孩子們照常又來了,但這次孩子們僅得到了15美分。

老人解釋到,因為他年紀大了不能工作,所以自己的錢包快被掏空了,並且央求孩子們,“儘管這樣,你們明天還能以10美分的價格來玩嗎?”

這些孩子失望的告訴獨居的老人,以後都不會再來了,他們説,這樣得不償失,因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個下午才只有10美分。

正如所暗示的,沒有預期的報酬並不會破壞內在的興趣,因為人們仍然可以將他們的行為歸因於自己的動機。當個體很明顯是為了控制別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稱的報酬時,就會發生過度合理化效應。

關鍵是報酬意味着什麼:如果報酬和讚賞是針對人們的成就,則它們會增加每個人的內部動機。而如果報酬是為了控制人們,而且人們自己也相信是報酬導致了他們的努力,那麼這會降低個體對工作的內在興趣。

05

個人見解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過度合理化的效應現象,很多人其實也都經歷過。

比如有很多孩子家長為了讓孩子做家務,就會採取給予報酬的獎勵為條件。比如,孩子掃一次地獎勵一元錢,洗一次碗獎勵一元錢,洗一次衣服、疊一次被子同樣也獎勵一元錢等等。慢慢的,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態度,如果給錢就做家務,不給錢就不做家務。

孩子會認為自己做家務是因為父母給錢所以才做的,並不是因為自己喜歡做家務或者為家裏分擔一些而做家務。一旦父母不給錢了,孩子就會認為沒有做家務的必要了,因為他既沒有內在的驅動又沒有外在的鼓勵。為了使自己得到平衡就停止做家務。

而這件事其實也不僅僅是包含在做家務上面。孩子們的學習考試也一樣。有些家長因為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便會為了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考高分,而設置報酬為獎勵條件。

當然,答應孩子的如果孩子確實做到了,就一定要獎勵,當然也不乏不兑現承諾的家長,各種理由,總之就是不能兑現,使得孩子情緒低落,因此對於學習和考試失去了信心,但無論哪種,長久下去都是有弊端的。

孩子會認為,學習的事情是為父母學的,而不是真正的為自己學的。一旦父母停止提供報酬,孩子也會有這種心理,覺得心理不平衡而厭學、不喜歡學習,出現各種問題,影響孩子們的未來。

綜上,你也有遇到過哪些被過度合理化效應的經歷嗎,期待你的一同參與和探討。

世界和我們一起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