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王安石散文作品有哪些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其在文壇上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王安石不僅在詩歌,詞等涉獵更是在散文上也頗有成就。王安石的散文以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為主要特點。王安石散文以積極務實的政治性,立意非凡的深刻性,雄辯明理的邏輯性,語言簡練這四個為主要風格進行創作。
王安石散文書籍封面
王安石散文的主要成就與他豐富的生活經驗與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受到良好教育後參與科舉中進士開始了仕途之路。任職地方官吏10多年之久,為百姓做了諸多好事,後受到皇帝的重用,推行了一些列新法,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後來變法失敗,王安石也遭受了大起大落,兩次被罷相,最終隱居金陵,過着閒雲野鶴之生活。所以王安石的作品有着明顯的兩個時期。
王安石散文主要是其政治主張及政治思想與文學創作的有機結合產物,所以從王安石散文中可以看到王安石的從政主張及執政思想,其散文作品以生活為基調,大多反映了社會的各個尖鋭矛盾及存在的問題,所以作品都結構嚴謹,立意非凡,有着宏偉的政治氣魄也有着極強的説服力。作品也大都是憂國憂民,從而展現詩人的偉大抱負及開創美好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觀。
讀王安石散文,發現其論點鮮明,有着很嚴密的邏輯性,語言方面則以簡練樸素為主打,情感飽含政治熱情,雖然晚期的王安石散文風格有所轉換,這與他個人經歷與心態變化有着很直接的關係。經典代表作有《答司馬諫議書》、《傷仲永》、《讀孟嘗君傳》、 《遊褒禪山記》等。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賞析
《桂枝香金陵懷古》是王安石的一首詞作品,出自《臨川先生文集》。這首作品主要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詩人登上金陵看到此情此景,想起了往昔的時光,不覺得感嘆歷史更替,從而情感轉變,他憂慮國家,擔心國家朝政,關心國家大事,境界雄渾,可謂是情景交融。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古詩配畫
引原文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詞主要講述了:登上金陵古都望向遠方已是晚秋時節,這時候天氣已經轉涼了。長江遠望就像是一條白鏈,那青山遠望就像箭鏃。歸帆在斜陽的照耀下穿梭在江波上,九思旗在西風的吹拂下飄揚着。畫船蕩白鷺飛,這幅美景是難以用畫描繪的。
想起往昔金陵帝王在這裏尋歡,城門下敵軍來襲城門上卻還是鶯歌燕舞,亡國之恨又襲來。時光流逝多少人在此駐足弔唁,嘆息那段興亡與繁榮。六朝舊事已經過去了,草木枯樹呈現這綠色,不僅如此茶樓上的歌女還在鶯鶯唱歌,唱的是那首後庭舊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創作於王安石任職知江寧府時作的,那時候是1067年,這段期間王安石創作了大量的詠史弔古的作品。後來到了1076年,王安石從宰相貶為知江寧府,這首作品就是產自1067-1076這10年間。
王安石登高望金陵,看着滿目美景不禁被其吸引,但是又想起往昔的時光,感嘆歷史興亡,從而寄託了作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王安石待客解讀翻譯
王安石待客這是一段記述性的文言文,出自《獨醒雜誌》。《獨醒雜誌》是一本宋史料筆記,於1186年間出版,共包含10卷內容,其內容主題是作者根據其所見所聞所編寫的一本作品,記載的大部分是兩宋年間的故事。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待客就是出自這本史料筆記中,講述的是王安石待客的故事,從這件事情中反映出王安石的品質。主要講述的是王安石任職宰相期間,他的親戚蕭氏來京城拜見王安石,蕭氏是王安石兒媳婦的親戚的兒子,來京城拜見當官的王安石。王安石也禮貌性的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如約前往,可謂是盛裝出席,因為他認為王安石會盛情款待,怎麼也是當宰相的人。到了中午,他感覺很餓,但是又不能離開,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入座,入座後發現桌上沒有任何果蔬菜品,接下來兩人先喝了酒,然後依次上菜,先上了兩塊胡餅,然後又上了4塊肉,都是切好的小塊肉,最後上了飯,飯旁邊準備了簡單的菜湯,整個午餐可謂是簡單寒磣。蕭氏的兒子在家錦衣玉食,蠻橫無理,他也不管禮貌,就專挑胡餅的中間吃,然後把其他的都剩下,以此來表現他不滿的情緒。王安石看到後,把他挑剩下的都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很是慚愧。
這個故事中的王安石雖然是宰相,但是他依然生活簡樸,勤儉持家,他通過自己的生活諷刺那些貪圖名利,嫌貧愛富的人,那些人就算是他的親戚也不例外,從這裏也看以看出王安石的品格。
王安石思鄉的詩句有什麼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詩人,其早期作品以政治詩與詠史詩偏多,更有贈別詩等;其晚期作品多以描寫山水景較多,其中更有不少的思鄉詩句。古人為了功名為了生計為了抱負為了國家背井離鄉,一去就是多年,在外遊子怎能不思念自己的情人自己的家鄉呢?王安石也是,所以他也有很多的思鄉詩句。
泊船瓜洲古詩配畫
王安石思鄉的作品有很多如《泊船瓜洲》、《愁台》、《春日》、《到家》、《示長安君》、《葛溪驛》等數十首作品,其中有些成為了後人廣為傳誦的千古佳句,有些則默默無聞,但是王安石的作品在文壇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創作於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上京任職的途中經過瓜洲於是創作了這首作品。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於家鄉的思念之情,詩歌本身短小但是詩中有景有情,可謂是情景交融,詩人的感情也表達到了極致。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牀。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這是《葛溪驛》的原文,作者就是王安石,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用筆描繪了一副“驛站秋夜難眠圖”,從而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國家的真摯情感。整首作品以詩人的個人感情為契機書寫,情感真摯,色彩濃烈,讀完可感受到其憂國憂家之感。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兒子是誰
關於王安石兒子問題有着諸多爭議,一種説法是王安石是沒有兒子的,另外一種説法是王安石有一子,第三種説法是王安石有兩個兒子。但是這種説法都是缺乏考證的,這種説法有來自記載的也有來自民間傳説的,下面給大家羅列下一切有可能的説法。
王安石雕像
説法一:王安石有過3個兒子
據資料記載,大兒子王雱,於1044年出生,逝世於1076年。王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王安石變法的擁護者與支持者。王雱是道家學者,認為老子是聖人,推崇道家文化。王雱從小就很聰明,不到20歲就已經著書數萬,1067年考中進士,先後任太子中允,説書,試讀等職。在此期間,王雱支持父親推行新法。1076年,因病去世。
二兒子王旁後娶妻生子,生下一名男童取名王桐,王桐生兩子,取名王瓙王珏 ,自而延續了王家血脈。
三兒子去世的很早,是一個早夭兒,出生於1055年,那時候王安石正任羣牧判官,這個兒子出生沒2年就去世了。
二:王安石沒有兒子
這種説法主要是採用倒敍的手法來推斷的,王安石後人距今已經無從考證了,王安石血脈到一階段就已經斷了,就算有王氏血脈也是旁系的,並沒有王安石的直系血脈,從這個結果來推算很多人就説王安石沒有兒子,所以無人繼承香火。
三:王安石有一個兒子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是有歷史記載的,且在北宋有一定的活動痕跡。
關於王安石兒子的説法各不一,但是第一種和第三種説法較為讓人信服與接收。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寫了什麼
《答司馬諫議書》被收錄在《臨川先生文集》中,是王安石的一首書信作品,其主要講述了王安石反駁司馬光的五大罪名,還批評了守舊派的士大夫階層,因循守舊,不能接受新思想,從而還表明了對於變法的決心。整部作品言辭犀利,態度堅決,是古代歷史上較為著名的駁論名篇。
王安石畫像
文章中是這樣寫的:
王安石親啓:
昨日甚是感謝您的來信教導,我個人認為我們的私交甚好甚密,但是我們在政見方面卻多有歧義,這是因為我們對事情有不同的主張和辦法的緣故吧。雖然想要勉強勸説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覆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但是又想到您對我很重視,所以我覺得在書信方面我也不應該馬虎,所以現在詳細説明我的想法與觀點,希望您看後或許能懂我的所作所為。
讀書人談論與爭辯的問題常常會側重於實至名歸,如果名義和實際已經明確了,那麼道理也就清晰明瞭了。今日你認為我推行的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從而生出了許多事端,還與百姓搶財產,覺得我不虛心聽取意見,從而被天下人所怨恨和指責。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我的新法是經過皇帝認可和許可的,新法是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交給相關部門嚴格執行的,這怎麼能算侵權呢?效仿先皇,施行仁政,興辦好事,剔除政治缺陷,革除弊端,這是所謂的惹是生非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改善國家財政問題這叫搶百姓財產嗎?不聽信小人言,這難道就是不虛心聽不改錯誤嗎?要施行新法,聽到誹謗和怨恨這是預料當中的,不用太在意。
人們習慣於過去的生活,且都是得過且過的,士大夫不管國家事,只知道拍馬屁,諂媚眾人,現在皇帝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輔佐皇帝去做好這些事情,就算有很多的反對者我也不管,因為這不是我的職責範圍,反對者將矛頭對向我也是常理之中的。古時候商王盤庚遷都的時候,百姓哀聲載道,就是因為士大夫的原因。但是盤庚沒有因為這樣就放棄遷都計劃,而是繼續按照計劃行事,要是方向正確就沒有必要去考慮其他因素了。
如果您是在責備我久居高位但是沒有幫助皇上好好做事,沒有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麼我承認這是我的錯,但是如果讓我什麼也不做就像以前一樣等着那麼抱歉我做不到。
沒有機會見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