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邊境上的一張照片在網絡上火了起來,照片上的我軍戰士紛紛手持長杆大刀。實際上在中國傳統兵器中,長杆武器是佔據主流位置的,在各種古典演義小説中,長杆兵器都是各路英雄的標配。但是到了如今,因為長杆兵器攜帶不便,現在的人們大多對長杆兵器並不瞭解,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長杆兵器。
一般來説古代使用的長桿刀大多是鋌裝結構,也就是插莖式結構,比如大家熟悉的偃月刀,就大多是鋌裝結構。一般來説鋌裝結構主要用於長度在三米以內的劈砍為主的長杆武器,因為鋌裝杆子的製作大部分還是給木杆前部一分為二,開槽,然後再貼一片木片上去裝目釘加箍固定,這就更方便把木杆做成扁圓的形狀,這樣在劈砍的時候更方便找到刃部的位置,所以和捅刺為主的長槍不同的是,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杆子截面並不是圓形的。而也有銎裝結構的偃月刀,套筒也大多是圓形的,這種一般就是儀仗器,並非實戰器,圓形截面的杆子尤其是長桿刀,揮砍中很難找到刃筋,劈砍效果難以保證。
日本長槍也多是鋌裝結構,也就是插莖式結構,這種結構是槍莖插入杆子內部,加目釘固定,就像刀劍的穿心柄結構。但是因為長杆槍受力大,同時槍莖長度有限,所以為了防止杆子裂開,一般外面還要包一層鐵箍,這就導致鋌裝結構一般來説要比中國套筒式的銎裝結構要重一些。而日本人雖然也有仿中國式長槍的銎裝小槍頭的素槍,但是日本人並不太會用,普遍看不上這種小槍頭,只是拿去給雜兵使用。
但和中國的長槍不同,日本的長槍的頭一般會做的較長較重,這就導致了日本人拿長槍一般是握長槍中段,少了很多長度優勢,同時後排的人也得離遠一點,避免被前排人的後端槍桿打到。這種鬆散的陣型就很難對抗密集陣型,第一排很容易被打開缺口,第二排離得太遠很難及時頂上就會被撕開陣型。
而中國的長槍則大多是銎裝的套筒結構,很多人都覺得長槍桿子容易被砍斷,金屬桿的長槍才最好。但實際上長槍的杆子雖然不能説砍不斷,但也絕沒有那麼容易就能被砍斷,相對於金屬硬杆來説,有着一定彈性的木杆長槍有着更大的優勢。一説到彈性,很多人就想到武術表演的長槍,能彎很大的角度還能彈回去,看起來很軟,覺得這不能用。
清代包世臣的《齊民四術》 卷十·兵二記載:“凡槍刃宜利,有脊闊徑寸而上下殺之,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竿宜頭軟、腰硬、尾粗”這個記載説的非常明確,槍桿是杆子的頭部要軟一點,實際上杆身是要硬的。並不是要硬就要一點彈性都沒有,更不是説要有點彈性就得軟的能彎90°。長槍的杆子如果一點彈性都沒有會比較震手,和現在市面上車牀車出來的兩頭一樣粗的木杆子不同的是,傳統槍桿用的整根木材,天然尾粗頭細。這樣不但自帶配重,同時如果兩頭一樣粗杆子尾部的震動是最大的。尤其是4、5米的長槍,如果是兩頭一樣粗的金屬桿,不説這個長度要用金屬桿重量就端不起來,就算端得起來怕是兵器相交自己就被震得槍都握不住。即便是車出來木杆,因為木頭纖維被切斷了不少,看似渾圓的,但實際上杆子不同部位密度不同,所以也非常容易彎曲變形。
而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的小槍頭也是用於這種超長的長槍。根據槓桿原理,人握在杆子尾部時是費力槓桿,所以槍頭越重人需要端平耗費的力量也越大,也就越難使用自如。而如果是二、三米的長槍,槍頭就不必這麼輕,可以適當做大一點,但一般來説也不宜超過半斤。
但即便是日本,圓杆的大身槍雖然槍刃很長,但是也沒有試斬的傳統,因為太難把握刃筋了。反倒是日本的薙刀還保留着試斬的傳統,因為日本的薙刀的杆子截面並不是圓形,日本薙刀杆子一般分為“大判”和“小判”兩種,這是源於日本的金幣形狀,日本的“大判金”就是扁圓的形狀,所謂“小判”只是更加扁一些。一般來説武士用的靜形薙刀的杆子多為“大判”,而婦女更常用的巴形薙刀的杆子則多為“小判”,這是因為靜形薙刀的刀頭一般來説主要是直刃,但刀身更為厚重,而且多為大薙刀,對杆子的強度要求較高,小判杆子雖然更方便找刃筋,揮砍阻力也更小,但是大力揮砍也更容易斷裂。巴形薙刀刀頭弧度大,但是刀身依然是日本刀的窄刃刀型為主,相對靜形薙刀,巴形薙刀的刀頭一般要更輕薄,而且多為小薙刀,杆子也要短一些,就可以犧牲一些強度使用小判杆。
歐洲的斧戟則介於東亞的鋌裝和銎裝之間,採用的是兩側的加長條夾住杆子用目釘固定。這種結構優點很明顯,重量不會增加很多,也能保證杆子前部不會被刀劍類武器砍斷。不過缺點就是強度略低,高強度大力劈砍有可能導致目釘處的杆子開裂。歐洲的斧戟柄也是很明顯是扁的,更接近日本的小判柄。全世界圓柄的長杆武器劈砍都很不給力,主要用於劈砍的長杆武器全都不是圓柄。
但是中國的非圓杆長杆武器柄的截面和日本、歐洲的都不同,大多並不是扁圓或是橢圓,而是水滴形。這個形狀其實更符合人的手部形狀,靠近手心處是更圓潤的形狀,更容易用力不覺得硌手,而指關節握住的部分更尖一些,更符合指關節的角度,這樣也更方便把握刀刃的朝向,更更容易找到刃筋。
上圖為中國戟的尾鐓,可以很好地看出戟杆的截面形狀,而且這種水滴形截面可以讓士兵即便是在黑夜中也能輕鬆地分辨出戟小枝的朝向不至於拿反了。不過這種截面的柄加工起來自然需要更加費心。
而網上被熱捧的馬槊,一度被吹噓成能劈能砍能刺,造價高昂只有世家大族的將領才能裝備的起,實際上截面也不過是圓柄,如同日本大身槍一樣劈砍無力。而傳説的馬槊杆子用的積竹木柲也並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只是牽強附會而已。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善用馬槊,還能空手奪槊,但他年少時不過是以打鐵為業,標準的賣苦力的窮苦工匠。而同樣善用馬槊的程咬金,也並非出身世家,只是平民出身而已。史書上記載:“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同樣善用馬槊的秦瓊祖上三代,官最大的祖爺也不過是任魏廣年縣令,所以所謂的世家大族弟子才用得起馬槊不過是無稽之談。
實際上,也有不少銎裝棗核截面的矛頭,這種矛頭就很明顯的需要劈砍的的功能,所以杆子會專門做成棗核型,方便找到刃筋保證劈砍的威力。被神話的馬槊甚至連柄加工成更有利於認刃的形狀都節省掉了,連這點成本都不願意多加,又怎麼可能是所謂造價高昂只有世家弟子才用得起的高端武器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