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也叫八一三戰役。這場戰役是八年抗戰中最為慘烈艱苦的一次戰役,同時也是最值得令人銘記的一次記憶。在戰爭中,無數英雄用自己的血淚與身軀頑強的抵禦着日軍的炮火,粉粹了日軍想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淞滬會戰時期,日軍調集了大量精鋭部隊,配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甚至還投入了航空母艦。然而我國軍隊人數雖多卻炮火不夠,加上彈藥補給不足,打的十分吃力。到了後期,雙方戰鬥實力差距更為明顯,面對日軍日益猛烈的攻擊,我國軍隊只能憑着頑強的鬥志堅持抗爭。在這樣慘烈的戰爭中,我們的中國軍人沒有被炮火打倒,反而在生死存亡之計,湧現了大量的英勇之士。今天我們要説的這位主人公,就是其中的英雄之一。
張永巖,山西運城人。參加淞滬會戰時,年僅十八歲的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兵。他在戰友紛紛陣亡之後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堅守陣地的重任,直至援軍來臨。最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張永巖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17軍團第1軍78師奉命前往上海與日軍對抗。大軍到達劉行附近之時,李文師長下令全軍停止行進就地部署兵力,以防止日軍來犯。結果第三天日軍果然到達78師468團所在的藴沼浜南岸,並對他們進行了猛烈地攻擊。468團在與日軍激戰兩天兩夜之後傷亡慘重,導致多地紛紛落入日軍手中。緊急情況下,師長下令467團組織敢死隊進行突擊,最終打垮了日軍,收復了南岸失地。
日軍在受挫之後十分不甘,對467團恨之入骨。於是在當日凌晨三點就調動海軍部隊前來用集中艦炮對467團的陣地進行轟擊。除此之外,還派出了海軍陸戰隊進行強行登陸。在這樣的情形下,467團的勇士們拼着性命與日軍進行着猛烈地廝殺,持續了七天七夜。最終導致全團幾近滅亡,不得不棄陣而出。在師長的領導下他們來到了塘西宅,塘北宅,北趙家角等地。
日軍越來越多,甚至航母也來到了黃浦江。9月的時候,467團的陣地上又來了日軍的一個聯隊,並準備向他們發起進攻。467團的三個營長分別守在塘西宅,塘北宅和丁家橋三處。很快,日軍果然派出了衝鋒隊向着467團三個營地進攻。營長們帶着自己早已傷亡慘重戰鬥力大不如前的殘軍們與鬼子艱苦的廝殺着。激戰許久後,鬼子大量身亡,但一營付出的代價卻是營長和三分之二戰士的死亡。最終他們還是失去了陣地。與此同時,三營所在的唐北宅陣地也陷入圍困,經過兩小時的血戰後剩下不到10人。最終,三營長抱着手榴彈與日軍拼了個魚死網破。
爆炸之後,日軍以為三營已經全軍覆沒,再無守軍。於是大搖大擺的向着塘北宅的廢墟行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18歲小兵張永巖還活着,他就靜靜的等在廢墟下。當日軍進入射程範圍後,他砰砰的兩聲,就擊斃了兩名日軍。日軍突然慌了,嚇得不敢繼續前進。張永巖開始虛張聲勢,不斷變換開槍機位以迷惑日軍。但是,十幾分鍾後日軍反應了過來,開始搜捕張永巖。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張永巖依然又打死了三名日軍,最終被鬼子用手榴彈炸成了重傷。
懷恨在心的鬼子摸上去企圖割下張永巖的頭顱,二營長的及時趕到嚇退了鬼子,這個18的少年依然用自己殘缺的身體堅守着陣地。可惜在被抬出戰壕後,張永巖還是因為傷勢過重離開了人世。
在日軍侵華的那些艱難歲月裏,正是有像張永巖這樣不惜犧牲生命也要誓死保家衞國的人的存在,我們才能夠走出陰霾最終贏得勝利。雖然他只是一名小兵,但卻值得被永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