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太極",或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會是玄妙深奧太極八卦圖,抑或是一招一式充滿韻味的太極拳。除此之外,相信很多人還會想起一位堪稱宗師級別的人物,那便是張三丰,相傳他活了200多歲。
大部分人瞭解張三丰或許是通過金庸先生的小説,在其筆下,張三丰天賦異稟,又極富正義感,不但曾經從元軍手中救下常遇春、周芷若,還對徒孫張無忌的抗元大業十分支持,可以説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高人。
不過,歷史上的張三丰卻與小説中有着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説是完全不一樣。歷史上,張三丰也是一位天資聰穎、隱於山林的高人,但並沒有過什麼反抗元朝的事蹟,還在自己的詞作《上天梯》中自稱是"大元飄遠客"。據説,後來太祖、成祖請他出山時,張三丰還直接表示自己是元朝遺民,所以婉拒了朝廷的邀請。
那麼,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為何以元朝遺老自居呢?
據《明史》記載,張三丰生於遼東懿州,也就是今遼寧省阜新市一帶。從外形來看,他"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也就是身材修長偉岸、肩寬背厚。而且,他有着大大的耳朵和眼睛,因此耳聰目明,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其鬍鬚也是又長又硬,可以説是容貌十分奇偉。
按照人們普遍認可的説法,張三丰出生於南宋末年,而當時的北方是金國的領地,所以嚴格來説,他其實算是個金國人。
要想了解張三丰前半生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他自述生平的《上天梯》中找到很多信息。首先,他曾經"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也就是説,他在踏上修道之途前曾經置身宦海,後來為了學道才毅然放棄官途,轉而云遊四方。接下來,張三丰又寫道:"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
這幾句詩是在説,人到中年的張三丰雙親過世,但為了探尋"丹秘"而沒有按照傳統禮數為父母守喪。下定決心出家後,張三丰更是在一個天還沒亮的清晨就悄悄告別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一心要"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
經過多年的苦修,張三丰終於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他寫道:"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所謂的"火龍師",就是相傳為陳摶弟子的火龍先生賈得升,在其教導下,張三丰終於獲知了自己尋訪多年而不知的元丹奧妙,這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根據《明史》所記,張三丰得道後卻沒有人們印象裏那樣仙風道骨的形象,而是非常邋遢。不管寒冬還是炎夏,他都只穿一件薄薄的道袍,有時披一件簡陋的蓑衣,而飲食上,他要麼只吃一點點,要麼就幾個月都不吃飯。平日裏,張三丰經常四處閒遊,但因為行蹤過於飄忽不定,人們都認為他具有日行千里的法術。
元朝時,張三丰就已經享有盛名,元末惠宗還曾先後封其為"三豐仙神"、"忠孝神仙"。明朝建立後,據説太祖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前往武當山請張三丰出山,但都被後者避而不見。
靖難之役後,成祖朱棣成功登了基,而他剛當上皇帝沒多久,就派出親信胡廣前往武當山尋訪張三丰。傳説,這是因為當時有説法表示建文帝是逃入武當山當了道士,朱棣請張三丰出山是假,趁機搜尋建文帝才是真。
和朱元璋一樣,朱棣也沒能成功找到張三丰,但他還是於永樂十年派遣大量工匠前去武當山修築亭台樓閣,表達朝廷對武當派的支持。或許是這一舉動讓張三丰感到欣慰,也或許是胡廣的多次造訪和誠心請求讓他軟了心。總之,傳説中張三丰曾經前往金殿中與朱棣見面,也有説法是他將長生之道通過徒弟轉達給了成祖。
總之,出於對張三丰的尊敬,成祖在位時曾封其為"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此後的熹宗、英宗、憲宗等皇帝也都為其增加了不少有些浮誇的封號。作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太極拳與內家拳的始祖,張三丰的歷史成就是非常高的,即使在傳統武學沒落的現在,他的大名依然為人們所熟知,這也可見其影響力。
至於張三丰為何要自稱元朝遺老,筆者認為可能有三種原因:其一,作為修道之人,張三丰早已看淡了俗世爭鬥,也知道天行有常的道理,所以只是把元朝當作一個普通的歷史時期,自稱元朝遺老,是表示自己的年紀而非立場;其二,張三丰曾經受過元朝皇帝的恩惠,又不願放棄自由出山為明效力,便如此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