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
於硎
,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陳獨秀
一個人最該後悔的事情應該就是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
最應該拼搏的青春裏,選擇了安逸生活,
一身輕鬆。
當運動風波發生的時候,整個中國都在洋溢着一種熱血的朝氣,這是僅屬於青年人的朝氣。董加耕是一位普通知青,不是名人子孫後代,但他身上所洋溢的青年朝氣、奮鬥光芒卻足以令全世界人、全中國人為之動容。
放棄大學
"有了金錢可以在這個世界做很多事,惟有青春卻無法用錢購買。"青春理應是一個人最光明、最嚮往、最珍惜的時候,那時候可以無盡肆意、可以最後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一樣。
但是沒有奮鬥過的青春或許算不上青春
。
董加耕出生於1940年,他的故鄉是江蘇鹽城。或許是因為出生在祖國最需要人才的時候,
董加耕從小便品學兼優,
學習成績絲毫不需要父母的擔心,甚至連周圍的村民們都知道董家有個小夥子,將來準是一個優秀的大學生。
確實,董加耕的人生軌跡沒讓任何人失望,以特別優異的成績一步步直升到鹽城縣龍岡中學。
高中時期,董加耕的每門成績都可達到96分的高分,這在當時還是十分罕見的。
所以還未等到董加耕真正地完成高中學業,
他就已經收到了來自北京大學的保送通知。
這一消息可是震驚了整個縣城的人,很多人都趕來瞧一瞧這個"秀才"。
那個時候董加耕是同齡人豔羨的對象,沒有誰不想得到北京大學的保送通知,就像沒有人會拒絕那個光明的未來。
董加耕選擇了在正確的年紀努力學習、奮鬥,他用行動給自己換來了一份遙遠卻光明的未來,
這是他的無悔的青春所給予染得饋贈。
令人奇怪的是,這個"秀才"的想法似乎和旁人不同,在聽到這個巨大的好消息之後,他竟然十分淡定,似乎對此並無期待可言。
1961年,高中畢業後,董加耕竟然在自己的升學通知上寫着"回鄉務農,立志耕耘"這八個大字。
務農人生
"漫漫人生路,有無數的選擇,但緊要處只有幾步。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決定我們不同的人生道路。"人人都知道一個看似輕而易舉的選擇都會影響着自己的未來,但是人生卻又無處不在地逼迫着人們不斷地去進行選擇。
董加耕放棄了北京大學的保送!
這一消息似乎比他拿到保送書的衝擊力還要大,家裏人都圍在董加耕的周圍勸説,老師、同學、甚至一面都沒見過的鄉親都紛紛趕來勸説董加耕回心轉意。
只是董加耕早就有了自己的主見,
任何人的話都無法更改他的決定。
讀書的時候,他便深知:讀書,讀再多的書,無法將書本上的知識用到生活裏去,
無法造福於羣眾、無法幫助到國家,也是枉然。
10天后,董加耕收到了前往家鄉生產隊的通知。他興沖沖地拿着行李便前往自己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了。
1962年,《新華日報》刊登了文章《目標始終如一》,文章中提到了董加耕棄學務農的事蹟,讚譽連連,一時間全國的青年人都以"董加耕"這個普通的青年人為榜樣與模範。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種氣魄,
放棄光輝的未來,轉而投向辛苦的務農人生。
當時的農村也正需要像董加耕這樣學識淵博,又不怕吃苦的青年文化人。董加耕在農村近距離地接觸到了書本中所提到的一系列農作活,還有令他震驚的貧困生活。
可是他並未動搖自己的初心。董加耕無事的時候便和農村百姓們普及農業知識,
例如各種農作物養殖的理論知識、以及有趣的科學知識。
農民們也不藏私,時不時就手把手教董加耕如何耕地、拉犁等農活技巧。沒過多久,董加耕便和這羣樸實勤勞的農民打成了一片。
1963年,各大日報如《新華日報》、《人民日報》等紛紛刊登董加耕的人物事蹟,呼籲着更多的青年人下鄉務農,支持主席所説的革命道路。
董加耕已然成了青年人心中的榜樣,
據説南京市的72名應屆畢業生就是受到了董加耕的影響,也選擇下鄉務農,為祖國的基層建設做貢獻。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正確的,
無論是董加耕的回鄉務農,還是其他青年人的上大學讀書,又或是早早地娶妻生子,這些都只是一個人在一個階段裏的選擇罷了,無關對錯。
因為真正的對錯在於今後的自己是否真的為了這個小小的選擇做出了拼盡全力的奮鬥。
會面主席
1964年,董加耕在參加會議後,被單獨留了下來。之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一天是偉人的生辰,
而邀請自己參加偉人壽宴的正是他本人。
董加耕像是一個毛頭小子一般,在見到偉人、陳元帥、總理等像傳説般的人物時,他竟然呆愣了片刻,之後才回過了神來。
偉人就像人們所想的一樣,平易近人,
拉着董加耕聊了好些時間,問了很多小問題,又和他談起了當時放棄讀書選擇務農的事情。
偉人對於董加耕這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行為大為讚歎,自己經歷過那樣貧苦的生活,
故而偉人深知這樣的選擇是孤注一擲,也是義無反顧的。
1976年,偉人逝世,全國哀悼。身為治喪委員會的董加耕被上級特許可以為偉人守靈七天七夜。
沒人清楚在這七天七夜裏,董加耕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悲傷與糾結,只是與他熟識的人們發現
,回來後的董加耕愈發勤勉,
一年四季似乎每天都在為基層建設東奔西跑,風雨無阻。
1994年,由董加耕負責的城區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了100億,位於全國的第55位。
這個少言的人或許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
,來證明主席也沒有相信錯了人。
董加耕是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青年,或許他的能力不是同齡人的翹楚,
但是他的信仰、他的初心卻是每一位知識青年都應該學習的地方。
今人尤是。
"確立起一種正確的人生哲學,於每個人乃是生死攸關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標的人,是最不幸的人。"我國文學家趙鑫珊的這句話恰恰説出了當今社會中很多青年人正在犯的錯誤。
隨波逐流,沒有固定的方向,又或者樹立了目標,卻沒有動力為之拼搏。
所以沒有目標的人是不幸的,沒有奮鬥的青春是
有悔
的。
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所以真正起關鍵性作用的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志力。只有無限拼搏的青春才會真正地亮起萬丈的光芒!
文/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