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真的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嗎?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與這個時代的變化扯上了關係,那麼,他的命運便不由他去掌控了。相信每個這樣人的背後,都或多或少有點不為人知的故事。
1644年,這是決定明朝存亡的一年,它對中國整個歷史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史書上,關於這一年的記載,就有: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政權——大西朝大順元年。
在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出西安、渡黃河,兵分兩路直驅北京。此時,關外清軍數十年的掠奪已經讓明王朝的北部邊防搖搖欲墜,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來未有之饑荒”,易子相食的境況比比皆是。
1644年,這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而直接促成這一歷史發展的人物,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能夠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重要人物,能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可不得不讓人提起他的家庭背景。吳三桂的父親是明將,從小深受父親影響的吳三桂勤於讀書、習武,從來沒有一天偷懶。在年僅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應試中了武舉,成了當時明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史著名研究專家李治亭認為:吳三桂能夠快速上升,這與他的家族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不可否認,吳三桂的家庭背景確實讓他得到了不少好處,但是,他的成功也離不開自身非凡的天賦和其勤奮的努力。最終,在崇禎五年,年僅20歲的吳三桂榮升為遊擊將軍,之後,因捨身救父而成名。
雖然,在正史中這一段無從考察,但是,在著名的《庭聞錄》、《吳三桂記略》和《平吳錄》中,都曾記載了吳三桂救父的忠孝事件,甚至,書中都描述道:吳三桂在數萬清軍的圍困中,帶領十個將士出城,最終,成功的救出了父親,而自己卻毫髮無損。
如果這一歷史屬實,那麼,應該是在崇禎三年。
這一年,皇太極第一次率領大軍繞道蒙古入關,祖大壽應朝廷之命前去支援,之後,與之相遇。當時,吳三桂父親帶領騎兵偵察被清軍圍困,他的此舉可以説無愧“忠孝”二字。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更何況,在這麼一個亂世之中,人更是會被改變的。
吳三桂也是一樣。
吳三桂可以冒死殺入清軍陣營營救自己的父親,也可以在關鍵時刻與自己父親的生死決裂。他可以在與敵軍作戰中,贏得明、清雙方讚頌,也能在兩國決戰之時,拋棄統帥全身而退。自然,他可以在錦州城下,用對清兵的戰鬥來回應恩主加親戚的祖大壽的來信招降,表現出在明王朝危難時刻對朝廷的忠誠。
就是這樣一個善變的人,卻決定了他在整個動盪的時局之中,成為了那些想稱王稱霸之人爭奪的對象。
李自成試圖以政治方式讓吳三桂投降,讓每個諸侯都給吳三桂寫勸降書,並在三月底攜四萬兩白銀去了山海關,賞賜給了已經一年多都沒有領到軍餉的吳三桂軍隊。另外,李自成還封吳三桂為諸侯,同時,讓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
對待李自成的招降,吳三桂曾非常不屑的表示:“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益以死報國,死也不從。”但是,他最後卻故意問手下:“如果不能抵擋外御,該何去何從?”他將這個球完美的拋給了自己的手下,在所有人都不敢輕易説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他開始逼問下屬。
諸將在吳三桂帶着暗示的追問下,異口同聲的回答道:“今日死生惟將軍命”時,吳三桂終於決定“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這和崇禎皇帝始終不願意承擔明朝亡國的事情非常相似。如願以償,吳三桂向李自成投降了,並帶領全軍為崇禎皇帝默哀。
在吳三桂投降之後,天下本來已成定局,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又出現了一幕戲劇性的事情,那就是:劉宗敏搶劫了陳圓圓。史學家李治亭認為:這一決策的改變,決不容許被歷史忽略。
在將都城交付給李自成手下後,吳三桂前往了北京,在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捕。起初,他並不是很在意,“用我的父親威脅我投降,又能怎樣呢?”然而,在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之後,他終於腦羞成怒,大呼:“大男人不能保護自己妻子,有什麼顏面呢?”
之後,吳三桂立刻反軍攻克了山海關,並寫信給自己的父親吳襄,聲稱:“父親都不忠,兒子怎麼能孝順呢?”對於此事,史學界李治亭認為:吳梅村諷刺吳三桂為了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實在是忽視了這件事背後的事實,是面對兩大陣營的政策問題。
換句話來説,劉宗敏為了一個女人,逮捕了他的父親吳襄,根本沒有顧忌吳三桂,這不是自尋死路嗎?陳圓圓與吳三桂對於政局孰輕孰重這不是一目瞭然嗎?劉宗敏怎能如此糊塗?犯下這樣不該犯的錯誤。所以,世事難料,到底是吳三桂因為一個女人而投降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為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和遺憾,現今看來實在是一目瞭然了。
最終,吳三桂和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達成了聯盟,在山海關一舉打敗了李自成,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率領全部將領歸順了清朝... ...這也標誌着吳三桂已經徹底投降了清朝。
在1644年,吳三桂是“忠臣”或是“逆賊”,人多嘴雜什麼樣的説法都有。但是,不管吳三桂揹負着怎樣的名聲,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在那個動盪的歷史潮流中,成為一個多面的人物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此,史學家李治亭認為:“將滿清入關的責任全推到吳三桂身上,也是有違歷史事實,這是不公道的”。
參考資料:
【《平西王吳三桂傳》、《吳三桂紀略》、《明史·李自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