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
杜澤遜著
中華書局出版
考上大學,剛剛度過了因升學而焦躁的階段,而且大學四年,從入學到畢業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到了大學時期頓然覺得舒坦。當然,也與各位的成長有關。到了大學階段,你的知識豐富了,離父母也更遠了,他們對你的干涉更少了,你獨立思考、辦事的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大學階段整體是比較陽光、幸福和自由的。往後看,大學階段可能會有戀愛生活,但是還不大可能有婚姻生活。戀愛生活比較輕鬆,婚姻生活比較麻煩,因為婚姻生活中要處理的東西太多了。這樣看,大學階段無論從哪個角度説都是比較好過的階段。
那麼在大學裏,我們究竟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呢?起碼的目標是畢業。那有沒有畢不了業的?當然有。有的同學在三、四年級的時候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至於解放不了,就能嚴重到這個程度。什麼叫解放不了?就是他自己無法克服困難,幾乎走到了盡頭。這個是積少成多,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定要居安思危。在大學,到了人生的這一階段,應該有以下幾個要點值得我們自覺努力。
第一點,立志。
大學時期的立志,是人生青年階段的立志,和前面的立志不太一樣。大學時期的志向,在以後的人生中往往可以實現,而在中小學階段的志向是比較朦朧的。你將來想做什麼?當作家,當學者,當老師,當幹部,或者是當記者,也可能當編輯。記者、編輯有的時候是連着幹,在報社就這樣。但是在出版社就只有編輯,沒有記者。你還可以考國家公務員,也可以到大型企業去。文學院學生,就業總的看來,路子比較寬,用武之地比較大。那麼究竟立什麼樣的志向算高呢?需要的學問越大,那麼這個志向就算高的。很容易實現這一目標,那麼這個志向就是低的。這就是檢驗的標準。將來回頭看,是可以檢驗的。容易實現的目標是低目標,經過奮鬥才能實現的目標是高目標。北大前校長蔣夢麟説:“學校之唯一生命在學術事業,學生當以學問為莫大的任務。”他講這個話是在民國年間,那時學生數量少,雖然西南聯合大學名頭很大,其實學生很少,那些學生大學畢業就是精英。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在座的各位將來不見得都要做學問,社會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才,不是説都要去做學問。但是要從事好上面我説的各類工作,當一個好老師,當個好乾部,你一定要有學問。並且你的學問越大,你將來工作提升和貢獻的機會就越多。那學問從哪裏來呢?讀書。當然,普通的讀者和有治學目的的讀者有所不同。治學對讀書來説,要求更細,更需要發現問題,也需要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欣賞。也就是説,讀書要往深裏探究。總之,同學們要有目標,並且爭取做到在十年或二十年後同學聚會的時候,發現你的這一目標果然實現了。而沒有任何理想和目標的同學往往發展不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説的其實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第一點,希望大家立志。
第二點,奮鬥。
大學階段很好過,也很容易過去。一旦過去了,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相比有了較大的差距,就為時已晚了。大家今天剛剛入學,水平相對比較平等,可是四年以後,你們之間的水平會有巨大的差別,甚至會出現學生教學生的情況。因為四年時光,你在這麼年輕這麼好的階段,能吃進去的知識,能吃進去的學問,它的量難以估計,是巨大並且成系統的,可以給你奠定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四年的時間,你按照教育部千錘百煉的培養體系,聽數十位老師給你上課,形成一個非常成體系的知識結構,這樣的機會可能一生只有這一次。你説畢了業還可以讀書,那是你個人的事。但你畢業後不可能在任何的四年裏頭不上班,不幹任何事,一門心思只學習,並且學有體系,所以希望大家在大學階段能夠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有了理想,你才大概知道該幹什麼。我們的專業是中國語言文學,這是一級學科。這個一級學科裏面還有很多的分支,比方説語言學,而語言學又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還有應用語言學、現代語言學這些。文學,又包括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也有文藝理論,還有比較文學,我們還要接觸外國文學。即使是古代文學,也是歷時數千年之久,有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還有元明清文學。現當代文學的歷史不是很長,但是留下來的遺產卻異常豐富。所以研究起來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先秦兩漢時期的書籍這輩子讀完,一點問題都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有的書,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佛教、道教的書,把它全部讀進去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宋元明清就沒有可能了。至於説現當代,這個可能性更不存在,就是你一生都摸不着邊兒,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研究學問如果沒有奮鬥精神的話,那隻能走馬觀花了。走馬觀花的結果當然是很難勝任在未來實現你的理想的任務。因此,在大學階段,希望大家要上好課,把每一門課都學好,這是最起碼的。要好好聽課,看看老師是怎麼講的。如果有規定的教材,要把這個教材系統地看一遍,至少看一遍。筆記要好好地記,這就把整個系統的知識領會了。能不能夠記得住呢?不能。但是你可以温習,必要的時候可以多温習。你曾經記住了,再來學習叫複習。你當時就沒記住,就不是複習了,那困難就比較大了。
還有就是業餘時間往哪投放的問題。大家現在有周六、週日,我們上學那會兒只有週日。有寒假、暑假,這兩個假期加起來很長。長到什麼程度?有三個月之多。一年才十二個月,週六、週日的時間以及寒假、暑假的時間加起來,一年內大約一小半時間沒了。如果這些時間你都任由它流淌過去的話,那麼和那些抓緊時間學習的同學相比,你落後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人家走了一百里,你可能只走了六十里,差距就這麼大。主要的差距表現在時間上,但是並不是讓你犧牲吃飯、睡覺等休息的時間。休息的時間是不可以侵犯的,人不能老看書,大腦過一段時間就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再繼續工作。勞逸結合,“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就是説,用同樣多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是拉大距離的主要原因。不是讓你多學一小時,而是讓你把同樣的時間做出不同的安排。你把這個時間多用來學習,多用來讀書,多用來與同學們討論問題,交流看書的體會,可能你的長進就多一些。
奮鬥,如果你現在腦子裏一直有這根弦,請放心,不會累壞的,並且到畢業時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它在你的專業愛好方面,基本上可以決定一生,因為人的專業愛好主要是大學本科時形成的。也許你以後考了碩士生,考了博士生,但你主要的愛好形成在本科時期。愛好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喜歡吃什麼東西一樣,你走到天南海北也好這口。愛好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你説我偶然聽了某先生的一次演講,就喜歡上了這個方向,終身不改,這種情況不多。愛好基本是泡出來的。在大學階段要努力讀書,努力學習,努力思考,也要努力寫作。這一切都是奮鬥。為了什麼呢?為了將來實現美好的理想。
——摘自《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杜澤遜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張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