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個帖子,就是某個學校的老師為了教育學生不浪費糧食,用浪費一粒米做一道選擇題、浪費一道菜做一道大題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引起網絡熱議。首先説,不管這樣做是否妥當,得説老師的初衷是好的,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一個教育學生的目的。但是如果把這件事情剖析一下,可能這樣做有這樣三點值得商榷:
一、把做題當做懲戒學生的措施,那麼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過程,如果用做題懲戒學生,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或牴觸心理,就象犯了錯要捱打一樣,我個人感覺不但不能促進孩子們學習,相反會起到一些不良影響。要想讓學生努力學習,就得象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所説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要本身立志學習才能真正的學好習。
二、這種教育學生不浪費糧食的方式,讓學生“嘴服心不服”。
這種方式,從學生來講,真的不浪費糧食了,也只是因為怕做題,心裏肯定不會服氣,或者説有些學生並不是心甘情願地節約糧食,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又能保持多久呢?只能看這位老師的續貼子了。
三、應該採取多種形式教育學生,實現標本兼治。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立國之本,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好品行,所以教育學生不浪費每一粒糧食是值得點讚的,那麼應該如何教育學生珍惜糧食呢?
第一,可從國學文化中的珍惜糧食的點點滴滴來潛移默化地、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要從古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萬畝無閒田,農夫尤餓死”等中找答案,讓學生心甘情願地節約每一粒糧食。
第二,可以在節假日,帶領學生到鄉村,實地參加農事勞動,讓大家體會到糧食是如何種出來的,農民需要付出多少辛苦,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第三,可以採取鼓勵節約糧食的行為,比如評出節約糧食標兵等,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導向,而不能採取用懲戒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近年來,高校學生食堂浪費飯菜的現象屢見報端,事實上,這也確實是一筆巨大的糧費,應該整治飯菜糧費的問題。以上只是個人與很多人不同的一些看法,有可能比較狹隘,也可能比較片面,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同時,不知道大家對“糧費一粒糧食做一道題”這件事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