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可能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所以,有遠見的家長就會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提前佈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的未來之路走得更紮實!
但是,打擾孩子專注力培養的“罪魁禍首”也可能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因為我們忘掉了專注力在這個時代,有多麼重要,因為我們也在放縱我們的專注力被各種app吞噬。
你的專注力是否正在崩盤瓦解?
在知乎有一個問題:“一個人是怎麼一步一步的廢掉的?”很多網友講述了自己正被自己所熱愛的東西所毀掉, 幾乎所有平台的創作者都在使勁渾身解數,尋求得到“你的關注”,為了流量拼盡全力。
其中飽含內容價值、信息增量、思想深度的作品漸漸不被你看見,因為你在生活的高壓下不想費腦子思考,只想要鬆快地嘻嘻哈哈。
真的,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獲得短期的快感太容易了。有這樣一句話,互聯網時代,想毀掉一個人,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曾經我大學期間有一度特別痴迷看小説,一本三四百萬字的小説,在我這可以兩三天就刷完,一天可以只睡三四個小時,然後看完一部小説之後,重新又去翻下一部,進入一個死循環。
在去圖書館看書準備考試時,我拿起手機一刷小説就看到了中午,正事一點沒幹,內心想着中午睡完午覺下午堅決不看,結果下午依然……而我身邊那時其他的小夥伴,則努力地吸收着知識、利用課餘時間去社會實踐,豐富自己的大學簡歷。
我那時的經歷讓我意識到,當我們沉溺在短期快感之中,玩遊戲、刷視頻、看爽文、看綜藝節目……這些東西本來只是我們打發碎片化時間的手段,卻漸漸地將我們的時間“碎片化”,令我們很難集中精力、靜下心來去思考、去學習、去探索,結果就是我們站在原地踏步,而慢慢被後來者居上,自我價值迅速貶值。
停止了進步的我們,在公司、單位的未來就是從一線退下,慢慢地變為邊角料,最後成為廢料。
專注力的訓練越早越好
關於專注力有一個共識就是,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
找回專注力的辦法,有非常多提高效率的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吃掉青蛙法、要事第一、項目分解法、微習慣之類,也有很多人教你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然而,當我們拾起培養自身的專注力時,下一代卻需要我們不要去成為破壞他們專注力的“壞人”。同時,好好地引導和保護他們的專注力,讓他們能夠專注安心且投入地去做一件事。
蒙台梭利有一句經典的話:“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地去學習。”
哈佛大學曾經有一個實驗發現人的專注力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3歲的孩子有目的性地持續注意某個事物可以持續3~5分鐘,4歲的孩子可以持續10分鐘左右,5~6歲孩子可以持續10~15分鐘,7~8歲孩子可以持續15~20分鐘,9~10歲的孩子可以持續20~25分鐘,11~12歲孩子可以持續25~30分鐘,成年後注意力可以持續30分鐘以上。
同時,從他們的教育經驗上看,孩子的專注力越早開始越好。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上課總愛走神,東張西望讀“望天書”,也不想他們上課鈴響10多分鐘了,還是沒法進入學習的狀態,或是在家做作業時一會兒想吃零食,一會兒想要看電視,一會兒又想起自己什麼事情沒做完……
那麼,在幼兒階段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呢?
1、 當孩子專注時不打擾
丹尼爾?戈爾曼在《專注》這本書中提到,分散專注力的事物包括兩大類:感覺干擾和情緒干擾。幼兒階段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的舉動所打擾,明明孩子安靜地坐在那玩着積木,可一旁地父母卻突然地提問孩子,肚子餓不餓?要不要吃零食,這就是干擾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需要安靜時,我們的閉嘴就是最好的幫忙。
2、 控制好孩子與電子產品相處的時間
現在孩子出生就被包圍在一堆電子產品中,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學大人的樣子,想要玩手機、看電視、戳平板,在讓他們通過這些產品瞭解周圍生活時,我們必須控制好一個度。因為孩子只有每天都與真人交流接觸,他們大腦內的社交和情緒賄賂才能得到學習的機會——社會互動塑造了大腦神經迴路。
我們現在常看見這樣的場景,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所以就把孩子愛看的電視機打開,孩子一邊看着電視,一邊奶奶或是外婆喂着飯,而這樣的舉動就是在傷害孩子的專注力。
3、 選擇與孩子大腦發育水平匹配的書
在《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發展指南》中指出,雖然基本上讀任何書對孩子都有益,但有些書卻更能抓住孩子的興趣,原因就在於這些書經過特別的設計編排,正好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
這本書也提到了最佳幼兒讀物,是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互動工具,因為它們能夠做到:
關聯大腦:刺激激發大腦感官運動帶,刺激通向大腦額葉的連接神經,這個區域是人在集中關注某項任務時必須啓用的。
關聯學業:鍛鍊了以後用來握筆的手臂肌肉羣,也積累了語彙和概念,以後可用於閲讀。
同時,該書也列舉了孩子的第一個書單應該包括下列幾種:
新生兒期(0—6個月)——顏色對比鮮明,圖形清晰的書;
嬰兒期(6—18個月)——形象簡單的彩色圖書;有質感的書(觸摸體驗增加了閲讀的樂趣,促進了孩子感官功能的完善);讓孩子認識事物名稱的圖書;
幼兒期(18—3歲)——互動或立體圖書(更高層次的觸摸體驗);讓孩子認識親屬關係、動作、感受名稱的圖書;語言押韻、有節奏感的童謠故事書;能讓孩子塗鴉(塗鴉是為學寫字做準備)的書;利用環境文字的書。
妤寶現在已經能説出:貓貓、狗狗、兔子、牛、羊、馬、企鵝、老虎等動物,對於生活用品、水果蔬菜大多數也都在我們逛超市時,不斷加深她的印象,但還是容易將相似的東西搞混,比如葡萄、藍莓這兩個不同品種的水果,她就很容易看見葡萄説藍莓,看着藍莓説葡萄。同時,在交通工具的認知上則停留在最基礎的火車、汽車的名字和顏色分類上。
最近我就打算為妤寶選一套拼圖,因為我始終相信,孩子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都很難專注。但是當她對所接觸的事物充滿了興趣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求知、探索,也可以增進我們與孩子的親子聯結,可以一起玩。
另外,拼圖本身不但可以鍛鍊專注力、觀察力,還可以鍛鍊寶寶的耐力和抗挫力。可以説拼圖是最鍛鍊孩子專注力的玩具之一了!
就讓我們一起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把專注力培養起來吧。
我是曼陀,歡迎關注@曼陀説育兒,育兒路上的這些坑,我們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