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母親大喊“情有獨鍾”,因為她們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孩子。他們在被叫喊後表演的《老實了》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實際上,喊叫只是一種單方面的語言脅迫。而且,當我們咆哮時,我們很不願意聽到孩子的任何反駁。他一反駁,我們的怒吼馬上就會變得更糟。因此,這種被稱為“教育”的行為往往在最後變成“一邊倒”:我們不能不説孩子一句話也回不來,只能默默地忍受我們。然而,孩子的沉默並不意味着他真正的服從和合作。在他看來,現在這種嚴厲而犀利的説教只不過是沒有“實力”能抵擋我們的咆哮。一旦他學會了這種處理事情的方法,一旦他長大一點,他一定會學會我們的反駁方法。如果雙方都採取咆哮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最終會變成毫無意義的爭吵。
但顯然,爭吵絕對不是交流,我們想要的是和孩子之間平靜的溝通,這種平靜溝通對他是一種尊重,這樣才能贏得他的真心配合。家庭教育不能只是我們用吼叫去建立一種所謂的父母威嚴,而應該是與孩子通過雙向交流來讓我們更瞭解他,同時也讓他能體會到我們的心思,瞭解我們的用心。也就是説,教育的實施應該建立在我們理解孩子,孩子也理解我們的基礎上。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絕對不僅僅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是我們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與水平的自我教育。所以,不要再讓家庭教育變成我們的獨角戲,改變吼叫的做法,試試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對這樣的教育心服口服。不要武斷地下結論。不得不説,我們很多的吼叫只是來源於自己的判斷。我們總會自以為是地覺得,孩子的問題肯定就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而接下來,我們就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去給孩子下一個定論,並由此對他進行嚴厲的批評或教育。
這對孩子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不能如此片面地去看待孩子和他的行為。他做的所有事情一定會有原因,多半也會有個説法,所以我們發火之前應該好好詢間一番,別那麼肯定自己的猜測就是正確的。眼見不一定為實,瞭解孩子的內心所想才能保證不會吼叫出“冤假錯案”。給孩子解釋的權利,相信他的解釋。既然是交流,就要允許孩子對他的行為進行解釋。這時,要給他足夠的信任,別總懷疑孩子在説謊、在逃避責任,認真聽聽他到底説了什麼。而我們在説話的時候也要有分寸,少用“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只能二選一的封閉式問句,多問問孩子“為什麼”“怎麼做的”,這會給他足夠的解釋空間。
所以媽媽在吼叫之前,一定要先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及時告訴孩子我們對他的期望。在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要了解孩子出問題的真正原因,還要表達我們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們為什麼如此生氣,為什麼會覺得孩子是不對的,原本希望他有怎樣的表現,等等。這些都最好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明白我們並不是總抓着他的錯誤不放,而是對他有更好的期待,希望他能向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