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教育部發布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這再次將幼兒超前教育話題推向風口浪尖。
説起幼兒超前教育,大家並不陌生。三年前,“一個6歲孩子的學習清單”曾引發了網絡熱議。“英語,詞彙量4000左右,可與外教正常語速交流,能寫300字左右英語作文;數學,心算1萬以內加減法、心算兩位數與一位數乘除法,學過數獨,知道小數、分數、負數並進行加減;語文,會背千字文,50首左右唐詩,學完拼音,認識1000多漢字……”這份讓家長們“炸鍋”的清單背後,除了大家對於當前幼兒超前教育程度的驚訝,更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情緒。
鄭思奮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書。不知道全中國究竟有多少家長完完整整地讀過這本書,但可以肯定的是,全國的家長都知道這本書的書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僅僅成了一句口號,更是造就了多數中國家長無法擺脱的囚徒困境。
自從這種“起跑線”理論被炒作放大,孩子們的起跑點就開始無限提前,中學課外班、小學奧數班、幼兒興趣班、嬰兒早教班……一些不甘落後的家長甚至把計劃做到了胎教上。被商業機構透支的不僅是家長的錢包,還有孩子們本應快樂的童年。
曾有媒體報道稱,一個年僅5歲的孩子已受過17項培訓,投入近12萬元費用。家長不惜錢財,甚至放棄工作給孩子當全職陪讀,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病態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甚至一個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7歲前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擅長形象思維而不擅長抽象思維。而小學知識更多是利用了抽象思維,因此教學齡前兒童小學知識時,孩子學着就會感覺比較吃力。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是一種非理性的教育方式,結果必將造成對孩子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超前教育方式,早已飽受詬病。教育主管部門也三令五申,“幼升小”面談不考學科知識,對幼兒園期間不該提前“惡補”知識已經早已有明確規定。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應試教育機制弊端讓家長們無法擺脱焦慮情緒,只能逼迫着孩子們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才能不落在別人身後。
面對當下幼兒超前教育的現狀,網紅校長鄭強教授曾痛心疾首:“中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線上!”“讓小孩子做大人的題,沒有時間玩,這不僅過早地透支了他們的潛力,也限制了他們本該活躍的思維。如果真的要把人生比作一場賽跑的話,那也一定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所謂的起跑線即使真的存在,那也是無關緊要的。誰會真正關注馬拉松比賽剛開始時候的一時輸贏呢?”
2020年6月1日,北京中小學學生返校。(中宏網記者富宇 攝)
幾年前,一部以教育話題為主題的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多數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虎媽”擔心女兒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情緒。之後,《人民日報》一篇名為《熱播:“虎媽”“貓爸”的善意提醒》的評論指出:“不少中國家長都不由自主地將孩子的培養視為一場無形的比賽,總希望能讓孩子起跑早一點、競技能力強一點”、“對於健康人格的塑造來説,童年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在這場誰也不敢鬆懈的人生賽跑中,單純的知識,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對規則的敬畏、習慣的養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可能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1919年,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了當父母的兩大誤區,要麼把孩子看成“成人的預備”,要麼看成是“縮小的成人”。100年多前的提醒,現在看來仍然有道理。那些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學完小學知識的父母,不正是這兩種觀念的複合體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宏網官方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