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沒有高價學區房,所以孩子們可以在起跑線上贏,你不用花錢就可以做到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經典

美國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在人工耳蝸植入項目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兩個耳蝸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爾,在手術成功後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康復結果。扎克就讀於一所公立學校,和正常孩子一樣讀書學習;而米歇爾卻在“特殊學校”就讀,説話和閲讀能力只有幼兒園水平。


他們兩個都是在一歲以前植入人工耳蝸,重新獲得了聽力的。他們都有着深愛他們的父母,有着相同的智力,為什麼兩人的發展有那麼大的差距?薩金德醫生為此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影響。

扎克聽了以後,他的家人經常告訴他各種有趣的事情。他媽媽每天都陪他聊天。他的語言能力慢慢恢復,很快就能和家人交流了。但是米歇爾的父母忙於工作,很少和孩子交流。雖然他已經恢復了聽力,但大部分時間他的耳朵仍然很安靜。他很少説話。他發音不好,説話能力沒有像以前那樣提高。


教授進一步研究發現,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彙量,比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彙量,累計多出3200萬個。正是這多出的3200萬詞彙量,拉開了不同家庭孩子之間的發展差距。

人類的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3

歲以前就已經發揮作用。不管出身什麼樣的家庭,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但是錯過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讓孩子在學習上造成與其他人的巨大差距。


為什麼父母的語言會有這麼大的作用?

三歲以前是大腦快速發育成長期。據腦科學家研究,大腦每秒都會產生700到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聯結,同時也通過一個叫突觸削減的過程,淘汰較弱或不經常使用的聯結。

父母的話語是孩子最早的語言環境,孩子聽到的詞彙量以及交流質量決定了其先天潛能的發揮程度。孩子如果處在一個好的語言環境中,他的語言、思考方面的神經元迴路就會得到持續加強,孩子就可能發揮出更大的潛力。


父母語言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多少以及交流的方式,對孩子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數學能力。

如果你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經常參透一些數學的詞彙,孩子的數學空間思維能力就會與眾不同。給孩子玩具時可以説“這有一輛車,那邊也有一輛車呀”“我這有三朵花呢,你只有一朵呀,我的比你多呢”“這是一個圓球,摸一摸很光滑的。這是一個方塊,有的地方很平喲。”

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只要多説眼前的事,眼看、耳聽、手摸,孩子自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以後的思維發展埋下種子。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進行知識的灌輸,一定要關注孩子的當下情景,讓孩子快樂的玩耍中學到東西。


父母的語言還影響着孩子的思維模式。

被經常誇讚“聰明”的孩子,容易成為固定思維的人。這樣的孩子面對困難,更容易選擇放棄。被經常誇讚“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樣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怯於挑戰,更容易獲得較大的成功。

“我覺得你這次在摺紙方面沒少下功夫,折得很好,看得出你很有想法。”誇讚孩子的時候要重過程,輕結果;多誇努力得到的,少誇本身就有的。多和自己比較,少和別人比較。


父母的語言影響着孩子的自我調控能力。

父母在日常互動中多向孩子傳達文化規範,孩子就慢慢變成自己行為的主人。比如父母問:“玩完玩具後,我們該怎麼做?”這句話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有做決定的權力,自然會有興趣思考下一步怎麼才能把玩具收拾好。

而經常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説話,比如“把玩具收拾好!”孩子就沒了主動性,覺得自己只要服從就好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喪失自控能力。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學習很難走得遠。


父母的語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然而很多人對此卻沒有深刻的認識。我們總在孩子表現得不如意時抱怨與別人的差距,殊不知聰明的父母在孩子3歲之前,已經讓孩子變得與眾不同。彌補這個差距,不需要花錢,需要的是父母改變認識,多和孩子交流溝通。

我們常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我們不惜花費重金天價學區房。可是我們錯了,

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幼兒園,不是重點小學,而是父母願不願意和孩子多説話,願不願意用更多豐富的、科學的、肯定的語言來幫助孩子建立豐富的大腦神經元聯結,讓孩子在上學之前就擁有更聰明的頭腦。

理解並做到這點,那就在陪伴孩子的路上靜等花開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