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這件器物,很眼熟吧,家裏門環,它的學名叫——鋪首。
鋪首的形象一般是獸首銜環,所以又稱為鋪首銜環。它最早出現於商代晚期,多裝飾在各類容器,特別是青銅器上。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鋪首銜環開始出現在各種建築和棺槨之上。
有人説,鋪首是名為椒圖的動物,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好閉口,很安靜,很警覺,善於把門,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 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是取其可以緊閉,能驅妖避邪之意,同時還能便於開拉門户,有客人來訪時,可以用活動的圓環撞擊鋪首,用來叩門,它們是中國最古老的門神。
由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生死觀念的影響,鋪首也用於墓葬當中。墓葬中除了隨葬品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安放死者的棺和槨。《説文解字》:“棺,關也,所以掩屍。”象徵墓主人生前的住所,而“槨,葬有木郭也。”槨是用木頭做成一個大箱子,把棺圍起來,作用就像是城郭,也指代房子,用來保護棺,鋪首一般用於棺槨上,目的同樣是驅妖避邪。
鋪首▲
今天展示的這兩件鋪首,出土於晉侯墓地,鋪首造型簡單,獸首,嘴下銜有一個圓環,是棺槨上的飾件,共有四對八件。鋪首銜環用在棺槨上,一方面是鎮妖辟邪,一方面是有實際的功用,就是棺槨下葬的時候用以穿繩吊棺。
“生死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天我們就從鋪首來介紹最後一個成語——蓋棺定論。
蓋棺定論
蓋棺定論這個成語出自《魏書·鄭羲傳》:“蓋棺定諡,先典成式,激揚清濁,治道明範。”
鄭羲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高官,《魏書》中説他“多所受納,政以賄成”,就是説他雖然是個有文才和本事的人,但人品卻不怎麼樣而且為官不清廉。鄭羲死後,按照規定要由朝廷根據他的生平行為,給予一個稱號,也就是諡號,來總結他的一生功過。
尚書給他擬訂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宣”字,上報給魏孝文帝。孝文帝是一位明君,雖然鄭羲是自己的老丈人,但一點情面都沒留。他説鄭羲雖有才幹,但為官不清廉,所以駁回了“宣”字,親自給鄭羲定了個“文靈”的諡號可以贈諡於他,加諡文靈。"
這一天,他乘車在街上出巡,百姓看到他這前呼後擁的威勢,紛紛迴避。正巧,迎面又走來一隊人馬,為首的是御史中尉李彪。這兩隊人馬堵在了路上,該怎麼通行呢?
諡號關乎死者一生的評價,是對死者的蓋棺論定。一字之差,褒貶懸殊,按照諡法,博聞多見叫“文”,不勤成名叫“靈”,“文”雖然是美諡,但“靈”字卻是一個惡諡,(《莊子注·則陽》曰:“靈是無道之諡。”)孝文帝對鄭羲諡號“文靈”的評價可見是褒貶參半的。
蓋棺定諡後期引申為蓋棺定論,也叫蓋棺論定。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有這樣一句話:“蓋棺論始定,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意思是説,不能以一時的稱讚,就認為他是君子,也不能因為別人的一時誹謗就斷定他是小人,評價一個人要看他一生的所作所為。
“以晉系青銅之名,話中國成語故事”系列到這就結束了,此後的活動會更加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