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孫武篇內容概述,孫子兵法是誰寫的?單説孫武,很多人或許會一臉茫然,但是説起《孫子兵法》,大家一定是滿臉的自豪,因為這部兵書,歷來被人們所稱讚,現已被譯為多國文字,廣泛流傳。那麼作為這本書的作者——孫武,又有那些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一解讀。
孫子兵法圖
孫武,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他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動盪年代,因為躲避齊國的內亂而逃離至吳國。那時候的他已經完成了《孫子兵法》這部鉅著,經過伍員的七次舉薦才得以將其呈現給吳王。吳王拿到兵書後,很是賞識孫武,任命他為大將軍,當然孫武也沒有辜負吳王對他的賞識。
在戰亂紛爭不斷地大時代背景下,吳王想要有一番大作為,就必須要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孫武治軍講武,為吳國在兼併戰爭立下了累累戰戰,在吳國的富強之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那個戰前祭天,以求神明護佑的年代,孫武着重強調戰爭的勝負與鬼神無關,而是在政治清明,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同時,國傢俱備強大軍事實力,與強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及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有關,認為一場戰爭勝負主要取決於以上這些條件。
在那個封建迷信的年代裏,孫武不但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萬事萬物都存在着無窮的變化,主張在戰爭中要積極應對,沒有條件可以藉助其他事物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戰爭朝着有利於我方的方向發展。
自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孫武被吳王任命為大將,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孫武在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子兵法經典語句
孫子兵法有很多著名的語句,什麼要因敵方的形勢而改變自己的戰術等,我覺得其中最主要的精髓有以下幾個方面:
孫子兵法圖
敵人沒有注意、沒有防備的時候,和在敵人早已掌握己方動態,開始積極應戰的準備之中開始進攻,差別是很大的,其中成功的機率會大大降低,最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讓他們沒有時間反應,這樣,己方的損失也會相對的下降。
準確地知道自己這邊的現狀,也知道對方的現狀,這樣雙方打起仗來就可以百戰百勝;只知道自己這邊的情況,而並不知道對方的情況,就會產生一勝一敗的結果;如果自己這邊的情況不知道,敵方的情況也不知道,那麼這場仗是絕對不會贏的。這就告訴我們,只有準確的知道自己的現狀,同時也知道對方的情況,才會最大程度的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假如在一處己方並不熟悉的土地上作戰,那麼如果不用當地的嚮導為自己指路,就很有可能因為不熟悉地形,而失去原本應該有的地勢上的幫助,相反如果能夠善用地勢,那麼就會大大增加己方勝利的概率。
打仗能夠百戰百勝,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能不出兵就可以取得勝利,那就是非常好的,這也是説,在某些時候,如果可以不用戰爭就能取得勝利,那麼就不要再打仗了,因為只要是打仗就免不了己方也會有損傷,那麼,既然可以避免這次的戰爭,減小己方的傷亡,又何必再弄得兩敗俱傷呢。
將士兵當做自己的嬰兒,那麼士兵就會陪你一起跳下深溪,將士兵當做自己的孩子,那麼士兵就會與你共赴生死,這也是在説,只有將士兵真正當作自己的親人去照顧,才會有人不懼生死的追隨你。
孫子兵法軍爭篇
《孫子兵法軍爭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七篇。《孫子兵法軍爭篇》主要講的就是“軍爭”,從得到皇帝命令,到最後安營紮寨,如何快速有效地取得致勝的有利條件。
孫子兵法軍爭篇
最難的是要迂迴前進,還要擾亂敵軍,讓敵軍摸不着頭腦,即使出發在後也能比敵軍先到戰場,也能佔得有利條件。
“軍爭”是為能夠取勝,但是也很危險,帶齊裝備去爭利,行軍很慢,輕裝出發,裝備會受到損失。連夜行軍,軍隊會很累,且軍隊不能同時到達,一定是強壯的將士先到,疲憊的將士後到,行軍越快,先到的人就越少,先行部隊在前方容易受到攻擊,沒有後續部隊的支援,就會損傷慘重。
“軍爭”的原則是“先知迂直之計者勝”,瞭解對方才能和對方結盟,行軍要掌握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的時候要靈活,行軍或快或慢,作戰時或攻或防、或靜或動,都要隨機應變。
“軍爭”要統一行動,就要靠金鼓和旌旗來指揮,鳴鼓、旌旗的使用會鼓舞士氣,指引方向,這也可以是迷惑敵軍的一種方法。
“軍爭”具體的操作方法是“三軍奪氣,將軍奪心”。就是要在敵軍士氣低下的時候進攻,在敵軍氣勢高昂的時候,稍作休息。善用“軍心”,敵軍軍心整齊就要想辦法擾亂,敵軍軍心渙散才能發動進攻,還有就是不要進攻軍隊整齊和紀律嚴明的隊伍。
“軍爭”的最後一點就是要佔據有利地位,軍隊要有可以掩護的屏障,不可仰攻敵軍,窮寇莫追,不可趕盡殺絕,要給敵人留一絲活路,不然就會出現“兔子急了要咬人”的局面。
孫子兵法十三篇
《孫子兵法》,從字面上看,也知道這是一個叫孫子的人寫的一部兵書。那麼作為一部兵書,能夠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所重視,肯定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存在時間久遠,更多的是因為時至今日,它依舊對人們有借鑑作用。
孫子兵法圖
作為一部兵書,在現在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它的借鑑作用有那些呢?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也就是説,那些用於打仗的謀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商場上也是適用的。
《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第一、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和用間第十三。
始計第一,也就是説在出兵之前,就要充分了解敵我雙方的各種狀況,也就是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戰不殆!
作戰,即人員的調動;謀攻,通過計謀的運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軍形和兵勢是決定勝負的兩種因素;虛實簡單説就是通過迷惑敵人來以提高勝算,達到用最少的兵力獲得最大的利益;軍爭當然就是爭得先機、有利地勢等;九變,根據戰時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變化;地形和九地就是根據不同的地勢作出相應的軍兵佈置;火攻,以火助攻;用間就是間諜的巧妙利用,以獲取有利的情報,取得戰略先機。
《孫子兵法》這十三篇所講的謀略,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方法論,而不是簡單的操作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是為什麼該書能夠經的起時間的洗禮,並且跨越軍事領域而被企業家運用在商場上的原因。
孫子兵法虛實篇
《孫子兵法虛實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六篇。《孫子兵法》是軍事奇書,從問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但是它的光芒從沒有被任何書籍所掩蓋,只要是讀過此書的人,都會被書裏的智慧所折服。
孫子兵法虛實篇
它不僅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軍事史上也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他的英文名是《The Art of War》,被譽為世界三大兵書之一。
《孫子兵法虛實篇》講的是擾亂敵軍,使我軍能夠能夠取得勝利,總的説來就是“虛虛實實,虛實結合,使敵人摸不着頭腦”。進攻時,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防守時,要“守其不攻”。
作戰時,要欺騙敵軍,讓他們暴露企圖,而我軍要不為敵軍所動,讓他們摸不着頭腦。集中兵力攻擊敵軍薄弱處,敵軍兵力雄厚,就想方設法分散兵力,讓敵軍顧前失後、顧後失前、顧左失右、顧右失左,最後被分散消滅,所以兵力的多少不能決定是否勝利。
善於“誘惑敵人”,瞭解敵軍作戰計劃、行動規律和所處地形、軍力部署情況,才能在取得勝利。敵情是千變萬化的,因此對敵人作戰方法也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具體情況變化無窮。
水往低處走,遇到阻礙會隨時改變流向,最終匯合到大海,用兵就像水流的規律,趨利避害,根據敵情變化制定合適的作戰方法,那就叫用兵如神。
總之,作戰的方法如五行變化、四季更替、日升月落,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