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小霞運動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個事情又得從韓國朋友申遺説起。
第一次有報導説韓國要申請針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我也覺得是個笑話,但是當大家議論的時候,確實有個疑問:韓國撒這種彌天大謊,他們家裏人不知道嗎?
可是,後來我意識到,我們忽略了一個細節,他們説的是針灸,並不是中醫,我一下就知道為啥了。
那麼針灸真的是韓國發明的了?
肯定也不是啊!
那他們怎麼就敢這麼厚着臉皮佔為己有呢?
這得從中醫的源頭説起。
話説盤古開天闢地……….
嗯,這個有點兒遠,不用那麼早。
只説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本書,成為後世中醫的基礎理論,這本書就是《黃帝內經》。有人就問了,既然是《黃帝內經》,那不是黃帝寫的嗎?
不是的,古人著書往往託名古人,《黃帝內經》是託名黃帝,成書時間據考證,最早不早於春秋,最晚的篇章也不晚於漢成帝時期。
所以説,這很可能是個論文集,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斷完善而成的合集(這個是古代就有定論了)。
而且,據《史記》記載,當時著名醫書有七家,分別是《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但是,另外六部很快都失傳了,只剩下了《黃帝內經》。大約是因為不流行了,但也有可能是被《黃帝內經》給吸收、同化、統一了,這個就只能是猜測了。
也許是咱們的文獻太多,也許是因為醫學一直不被特別重視(太醫院一把手基本都是四五品的樣子),這《黃帝內經》也被傳抄得很亂,版本很不統一。
到了唐朝的時候,已經亂的不像樣子的時候,有個叫王冰的,在朝廷做“太僕令”,所以被人們稱作“王太僕”。
網上很多人説他是個唐朝的大官,其實“太僕”不是很大的官,大約也就是四品的樣子,相當於廳局級、地市級的幹部。只是這個職位是負責掌管皇帝車馬的,估計因為跟皇帝離得近,所以人脈比較廣吧。
於是這個王冰就有機會蒐集到各種珍稀版本的圖書,而他又是個狂熱的醫學愛好者,於是他利用自己的資源,重新編排了一個比較完整可靠的《黃帝內經》版本,這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黃帝內經》的底本。
事實上,《黃帝內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素問》,講的是中醫基本理論;另一部分叫《靈樞》。《靈樞》這個名字就是王冰給起的,在王冰重編之前叫《針經》,講的就是針灸的基本原理。
這個《素問》和《靈樞》又傳了幾百年,到北宋的時候,發現《靈樞》失傳了,到處找不到原版,你説多急人,怎麼這麼不小心呢?
剛好,這個時候,高麗國人來朝,聽説這個消息,馬上表示,他們那裏還存有原版《靈樞》,但是要天朝拿《資治通鑑》來換。
很多大臣不同意,説這哪兒行啊,治國的秘密不能給他們,包括咱們的蘇軾蘇大才子也認為不能換。
但是,當時的皇帝做了一個極其正確的決定:換!
這才使得《靈樞》重回故土。
做出這個決定的皇帝就是宋仁宗趙禎。
當然,即使《靈樞》沒有換回來,韓國也沒法證明針灸是他們的。因為他們的《靈樞》也是漢字寫成。
即使到今天,韓國用的不是韓文,而是漢文,他們也沒法證明《靈樞》是他們的,因為《靈樞》雖然散失了,但在王冰的版本之前,有很多醫術都有引用。
別忘了,醫聖張仲景、神醫華佗可都是漢朝末年的人(比王冰早多了),張仲景的《傷寒論》早就成了經典。
尤其是西晉有個叫皇甫謐(mì)的,寫過一本《針灸甲乙經》,裏面大段的引用《靈樞》,都是鐵證,這個發明權肯定不會被搶走。但長時間的失傳,肯定會阻礙針灸的普及和發展。
這件事的功績,實在是應該記在宋仁宗簡歷的第一位。
----------一個小彩蛋---------
到了南宋,由於戰亂的原因,這個好不容易換來的《靈樞》,它又又又又又給弄丟了,我説你們行不行啊。
還好,有個叫史崧 [sōng]四川人,把家藏的絕版《靈樞》拿出來重新刊印,這才算是給續上,我們現在看到的,就都是史崧的家藏版。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