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老工業城市也是山區的永安,為推進山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定了個目標: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讓山區的“孟母”們不必為了子女上學而“三遷”。為此,永安市從夯實基礎着手,小學“強基”、初中“壯腰”、高中“築夢”,突出“三優”,使教育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名師名校長數量和基礎教育質量已躍居三明市前列,2019年高考文科、2020年高考理科全省第一名都花落永安。
“三優”是堅持“優先”抓教育。教育改革發展被列為全市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為補學位短板,每年投入教育基建項目都在1億元以上;堅持教育補短板和城市規劃建設聯動發展,在建和規劃新建19個教育補短板應急建設項目,投入資金6.1億元;按照“全覆蓋、零門檻、零擇校”要求,學前教育學位全部面向適齡兒童“搖號”入園;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嚴格執行劃片招生,每年近6500餘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按照“就近入學”原則,通過電腦派位全部就讀於公辦學校,享受“永安新市民待遇”。推進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成立了第一個省級教育信息化“網絡名師工作室”,2個“教育信息化名師工作室”,1個涵蓋全部農村學校的“同步課堂”協作團隊,1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團隊,省市各級教育信息化課題研究小組共33個,每年組織兩次以上教師信息化全員培訓。
“三優”是追求“優質”抓改革。結合本地實際推行實施三明市總校制辦學改革以及教師進城考聘改革、學前教育招生改革。為了滿足羣眾對好學校、好班級、好教師優質教育資源的嚮往和需求,永安市全面推動教育轉型升級,培育“一校一品”特色,創新“名校帶新校分校”等六種管理模式,即巴小與巴小分校“名校帶新校分校”、三中“一校兩部管理”、一中與一附“初高中銜接一體化”、六中與四中“強校帶弱校”、北塔學校與上坪小學及一附與羅坊學校“委託管理”,高站位謀劃“四位一體”品位教育,以生有品學、師有品格、校有品牌、家有品育、業有品質的“五品”教育為抓手,推動特色辦學,現擁有22所國家級和21所省級特色校示範校,全面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三優”是體現“優厚”抓激勵。強化業務能力和教學業績導向,讓“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干與不幹”不一樣,以考評指揮棒激勵教師融入“名師培育工程”,踴躍創新創優。為提振教師隊伍精氣神,永安市建立了高級人才關愛激勵機制,將特級教師列為市人才管理;對特級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勞模、優秀教師、班主任的職稱實行直聘;對引進的碩士研究生,在購買首套房時給予15萬元的購房補助;每年財政給予約23萬元資金專項用於名師名校長考評獎勵。通過追加績效工資方式每年投入資金1137萬元實施“1+4”正向激勵機制,落實名師名校長、班主任、培優補差、教學質量正向激勵。完善進城考聘機制,今年起,改革為以業務能力和工作實績為導向的進城遴選制,目的在激活教師注重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實績。建立嘉獎記功激勵機制,記功獎勵優秀教師和團隊。每年按教師工資總額的2.5%撥補資金用於教師各類培訓,組織學科帶頭人到上海、南京等地名校訪學。目前,永安市獲評省學科帶頭人、名師數量在三明全市佔比分別為35.2%、22.2%,位居第一。
城鄉教學質量差距逐步縮小,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均衡優質發展,人民羣眾對教育的滿意率逐年上升,也增強激發了我們辦好山區教育的信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辦好山區教育是個民生大課題,更是助力山區經濟振興的智力支撐,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投入,帶着對教育的真心真情再出發。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