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 | 育兒心理學專欄第四十章
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容易教出自卑的孩子?首先需要知道自卑心理的來源。有一個詞和自卑長得很像,那就是謙虛;與自卑相反的詞是自大,而自大的正面是自信。
我們可以通過對自卑、謙虛、自大、自信進行比較來理解自卑的來源。
謙虛是一種品質,但它更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狀態。達到謙虛需要對外界事物和自身有非常清晰的認知,但光有認知還不足以達到謙虛。
另一個必備條件是進行深入探索,這裏探索的事物包含兩個方面:人和其他除人以外的有生命體、所有無生命體。
用旁人的眼光來評價謙虛狀態,可以與其本質相對應。對外界事物和自身有清晰認知時,旁人便會給予有自知之明的評價。
當兩個條件都達到時,旁人則會評價這個人謙虛。因為謙虛的人必然比周圍大多數人的能力強或能量高。
那麼自大是什麼呢?相對於謙虛而言,自大是對周圍事物和自身的認知不正確,誇大了自己對事物的掌控能力,並對事物的探索不夠深入。
在旁人看來,自大的人能力不足還總是彰顯自己。與自大相對應的正面狀態是自信,自信和自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力很強,能夠自如地掌握事物,但對於事物之外的領域沒有進行探索。
而自卑和自大的相同之處在於,都對周圍事物和自身的認知不足;不同之處則在於前者有一定的環境掌控能力、對事物的認知比較深入,但由於認知歪曲,認為自己不行。
自卑和自信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有一定的能力,但自信來源於正確認知,而自卑來源於錯誤認知。最後,自卑和謙虛的差別就更大了,毫無比較可言。
但可以説同級別的人裏,謙虛、自信的人更為厲害,因為他們不光對自己的領域非常專業,對專業以外的領域也有很深的瞭解,所以他們明白自己對於世界來説是渺小的,從而形成了謙虛的狀態。
從以上分析來看,自卑的孩子其實也是有能力的,只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出了問題。也就是説,父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到做到位了,但是在培養能力的同時,沒有給予孩子相應的心理需求。
在心理學上,自卑的專有名詞叫做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指的是自己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感覺程度。
那麼父母在做出什麼樣的舉動或表現出什麼樣的狀態時,會傷害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一、對孩子該年齡階段的能力沒有清晰的認知,給孩子制定不合適的目標
父母對孩子應當表現出來的能力沒有準確的判斷,比如一個從小生活在寬鬆環境的七歲孩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父母卻突然要求他必須每天認10個字。
讀過幼兒園的孩子也許認10個字很輕鬆,但對於他來説卻非常艱難。許多父母不考慮實際情況以及孩子的各方面素質,僅僅考慮年齡因素,自以為是給孩子擬定目標,導致孩子沒有能力完成而感到自我效能低下。
另外,給孩子制定過低的目標,讓孩子自大,也會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後,難以適應環境。
二、對孩子進行不合適的批評或讚美
首先,簡單粗暴地批評和表揚都是由於對事物認知過於片面。
比如孩子在一次考試中沒考及格或者考得不錯,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孩子進行批評或者表揚,其實這次考試並不能證明孩子的真實實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到批評的孩子會看輕自己的能力,而受到表揚的孩子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學會了説謊。所以在下定論的之前,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瞭解,進行適當的鼓勵或懲罰。
三、由於對事物和心理的認知不清,實行自以為是的教育手段
有些父母認為只要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讓他在同學面前有面子,就可以培養他的自信;或者是不給他與家庭收入相匹配的物質條件,就能讓他學會節約。
採取此類做法等於掩耳盜鈴,孩子都很聰明,與父母朝夕相處,雖然不知道家裏有多少存款,但是對家庭的生活狀態是有一個基礎判斷的。
強行讓孩子的吃穿用度和家裏實際物質條件不匹配,只會導致相反的結果。給孩子超出與家庭匹配的物質條件會讓孩子養成虛榮的狀態,相反會讓孩子對父母有異樣的看法,認為父母不愛他。
用最自然的狀態教育孩子,使自己言行一致,創造精神生活都和諧的環境,不管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都會養出心理素質健康的孩子。
只有父母的心態不夠健康,才會強行扭曲環境或自己去教養孩子。所以,健康的父母對孩子來説非常重要。
- The End -
本文選自【第一心理】付費心理課程《育兒心理學》,如對您的個人成長和發展有所幫助,歡迎購買訂閲。本專欄將持續更新,盡請期待下一章的精彩內容~